第四百六十七章 動兵

楚王在金陵,回應了百姓的呼聲之後,消息也漸漸在楚國中傳開。

原本發酵的情緒,終於漸漸平緩下來,只是響應招兵的情緒依舊高漲——一方面是想要為楚國出力,另一方面也是平民營養水平提升、泛真氣計劃開啟之後,平民中也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基層戰將。

當然,楚國也小心翼翼的,控制著民間宣傳的走向。

在將蜀侯描繪得強大、暴虐,對楚國充滿惡意的同時,也塑造出益州百姓的困苦生活、備受壓迫,甚至在邸報中刊登益州商隊、益州移民,對蜀侯府的強烈控訴,以及對楚國的支持。

強調楚國與益州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家共同的敵人是殘酷無度、對百姓向往美好生活有極大敵意的益州府壓迫者,以及其背後的反楚勢力……

至於“背後的反楚勢力”,民間要怎麽理解,白圖就管不著,非要說是輔漢勢力,白圖也不會特地糾正。

這次張魯的封侯被拒,並且漢室朝廷隱隱表現出劍指漢中的意圖,不是完全出乎白圖的預料,不過的確令白圖警覺了起來。

先借機調動一下民間情緒,讓楚民意識到誰是敵人,降低漢室的印象分與潛在影響力,自然也就是順手而為。

至少自此之後,無論民間還是士林,都很難再有人以“漢室正統”為主體,來批判楚國的政策,否則……宋忠就是前車之鑒。

同時益州也並非摸不得,沿著三峽一路練練兵還是可以的,還有就是南中一帶要加大力度!

楚國的“停戰”,只是針對其他漢家諸侯,海外拓展、以及對荊南、五嶺的開發,一直沒有停止,同樣從武陵南部往西,開拓南中的腳步,也一直沒有平息。

只是並非一味使用戰爭的手段,準確的說……戰爭是開拓中的下下策。

海外拓展且不說,遇到的多是石器文明,而南方的武陵到南中一帶,也就是後世的貴州、廣西到雲南一帶,雖然分屬於荊州與益州,但對於蠻族來說,並沒有涇渭分明的分界線。

武陵蠻與南中蠻雖然發源不同,但是早已經相互雜糅融合,而且攙和了中原民族、也就是狹義上的漢人的血統與文化。

相比於武陵蠻與山越,武陵蠻與南中蠻其實文化已經很接近……

而說起南中蠻,其中在後世最有名,當屬被七擒七縱的孟獲!

歷史上孟獲的存在與否,存在一定的爭議,因為《三國志》中並沒有這個名字出現,不過在《漢晉春秋》、《華陽國志》中有所記載。

認為其不存在後世學者,主要依據是《三國志》,佐證是“孟獲”這名字——一個被擒獲之後投降的蠻王,剛好以“獲”為名,顯得過於刻意。

因此推測孟獲的事跡,很可能是數名漢夷叛將拼湊而來,之後取了個“獲”的名字,並且冠以南中大姓“孟”為姓氏。

畢竟《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蜀國人,而《漢晉春秋》、《華陽國志》都是東晉人,無論從地點還是時間,都應該是陳壽對那次南蠻叛亂更了解。

當然,無論孟獲是否存在,三國演義中的“七擒七縱”在史書中並無其事。

劉備去世時的那次南蠻叛亂,諸葛亮春天出兵、五月渡過瀘水,之後秋天時已經班師還朝——可見正式交戰的時間並不長,更不可能深入南中。

否則以傳說中七擒七縱那散亂的地點,連逐個打卡的時間都沒有……

而且實際上蜀漢對南中地區的策略,也與“七擒七縱”的傳說截然不同,按照七擒七縱的說法,諸葛亮是一路快要打穿了南中,降服無數部族。

然而實際上,蜀國對南中,是既不留人、也不留兵,反而將南中的精兵帶走,並且收買招募蠻族中的勇士,其余普通兵將,依舊歸還給南中大姓為部曲……

只等南中人獻上金銀、漆器、牛馬便可,也就是不再對南中實際統治,與兩漢時相比,對南中已經是放任不管,以此換取一個安定的後方。

南中蠻安定與其說是七擒七縱的功勞,不如說是蜀國對南中策略改變的效果。

在史書對那次南蠻叛亂的注釋中,孟獲也輪不上主角,總體來說叛亂主角應該是南中漢人大族的首領雍闿,以及南中夷王高定。

只是對反叛的過程記載有所出入,一說是雍闿、高定聯手叛亂,之後被平,另一說是雍闿為高定所殺,高定接力叛亂,之後被平……

而孟獲在史書中存在的空間,就是“雍闿的屬下”,作為蠻族中素有威望的蠻王,擔任了為雍闿的勾結南中各部滿足的重任。

孟獲也沒有像雍闿、高定一樣被殺,而是因為其在南中漢夷中,都有一定的威望,被諸葛亮所降服,留下了“不復反也”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