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楚巴東郡

對於臨江萬余守軍的連夜撤走,楚國也很有“默契”的沒有深追……

有銅鑼山阻隔,想直接從巴東行軍到巴西著實可不容易,通常來說,是要先南下江州,再從巴郡的中心江州北上去巴西地區的。

不過江州軍的話,豁出去行軍慢一些、體力消耗大一些,能夠翻山越嶺,而楚軍……這方面還真不行!

其實不只是江州軍,整個益州軍都是如此,算是源自於兵源地人口特長的兵種特性。

也是益州易守難攻的另一個原因!

除非是像歷史上鄧艾那樣,直接“偷渡”到綿竹——有一條直通城都、且沒什麽山勢的大道。

否則絕不是打進益州內部之後,益州的地利就消失了,甚至地利反而會更加明顯。

因為突破了那些真正的“絕路”,進入益州之內後,一些小山小脈,外來的軍隊難以行軍,而當地的軍隊卻只是“行軍不便”!

原本只是易守難攻,而進來之後,如果選的位置不好,被對方在山林中穿插偷襲,那就是己方既難攻也難守……

不過有法正、郭淮等一眾參謀在,顯然不會給嚴顏這個機會。

在之前“進攻”時,法正的用計令趙雲、黃忠等主要將領,都認可了他的能力。

法正在臨江的用計,可不僅僅是“虛張聲勢”或者“調虎離山”,而是一環套一環,將嚴顏的所有考慮都已經想到!

如果嚴顏當時追擊留守營寨、護送輜重離開的那兩個團,埋伏在山中的楚軍,會直接殺出來兩面夾擊,而之後山中驚鳥用的牛馬之所以被發現,也是故意留下線索,暗示敵軍斥候的結果。

嚴顏唯一的機會,就是不為所動,堅持十天左右,楚軍也只能從山裏出來——畢竟……真的沒有路!

之所以能夠成功,一來是法正深諳“難知如陰”之道,最擅長這虛虛實實的計謀,二來……也是因為楚國的壓縮軍糧足夠堅挺。

楚軍能夠隨身攜帶的幹糧,絕對比嚴顏想象中要長太多,在嚴顏的常識裏,沒有輜重隊,只靠單兵攜帶的話,有個兩三天的軍糧就已經是極限,而楚軍的壓縮軍糧,用糖、油、鹽,以及打粉後的谷物,混合後壓制而成。

雖然吃起來只有熱量,沒有營養,無法支撐長時間的訓練或修煉,但短時間內頂飽沒有問題,而且十分方便攜帶。

只要有水源,楚軍的單兵軍糧攜帶量,足以支撐半個月……

而在嚴顏退走後,穩固戰果的階段,郭淮也發揮出色,明明抵達巴東不久,卻迅速憑借沙盤模擬,準確的判斷出適合固守的位置——其中好幾處,在楚軍前往時,都發現了江州軍暫時廢棄的隱蔽軍寨!

可見郭淮的判斷,與巴郡長期以來的判斷,重合性很高,而且……更適合楚軍。

迅速布置出來的防禦線,有效的抵擋了江州軍幾次小規模的試探性反撲,令本來就進攻欲望低迷的嚴顏,徹底轉為守勢。

之後新野一師,扭頭又往東南去,打下了涪陵!

最終在巴郡鏖戰三個月,楚軍占據了魚復、朐忍、臨江、平都,以及東南的涪陵,也就是巴郡東部的五個縣。

可惜朐忍沒有想象中的軍需儲備——文聘氣不過,為此還寫了匿名信送去江州舉報。

並且平都和涪陵,雖然沒有徹底的堅壁清野,但也搶割了未成熟的稻穗,今年是指望不上他們能提供軍需,不過好在巴郡的百姓,家底普遍比較厚,不至於像當初袁術禍害過的淮南一樣淒慘。

趙雲下令發榜安民、宣揚楚學、明確楚軍的軍規,甚至鼓勵舉報軍中違反亂紀的同時,也開始組織在魚復、朐忍、臨江三縣,以糖、鹽、肉幹、鹹魚、江東錦等等,來交換糧草……

巴郡的百姓的確有些家底,糖、鹽、肉幹等等,在普通百姓中很“暢銷”,畢竟肉價、鹽價都還蠻劃算,更重要的是……原本百姓以為,楚軍會直接劫掠,畢竟平時益州府對楚國可是多有抹黑。

然而現在見到楚軍只是明碼標價的交易,普通宗族也都組織著,在存糧足夠的情況下,咬咬牙、開一兩次葷——這叫“識相”。

不過江東錦什麽的,普通百姓消費不起,或者說……沒有消費的理由!

益州本來就是織錦之鄉,普通百姓憑什麽為了更好看些的織錦,就付出大量糧食?

對此趙雲等人也早有預料,這些主要是向那些大士族推銷——普通百姓都知道什麽叫“識相”,這些大士族更是“識相”的祖宗。

另外令趙雲稍感驚訝的是,除了織錦和金銀之外,楚幣居然也意外的很受歡迎,甚至有些大士族還接受了趙雲以宛城一師名義打得欠條。

當然,趙雲可沒有欠債不還的意思,只是……楚幣要運過來,也需要運力、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