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車船之爭(第2/2頁)

原本白圖的計劃,是先建一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其他先用鐵包木的驅逐艦、護衛艦,純木質的運輸船、炮艦暫代,協同組成艦隊。

戰列艦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鐵甲艦”,高噸位、大口徑武器、厚裝甲,相當於風帆主艦的進化版;巡洋艦則是相對的小一些、火力輕一些,並且裝甲也薄一些,但航行速度更快,也更適合遠航,楚國海軍內部,之前也有這種稱呼方式。

不過即使是巡洋艦,只要是真氣裝甲的巡洋艦,排水量也比現在木質主艦大了兩三倍,以楚制計算能有五千噸左右,要知道楚制一噸可是相當於後世2.5噸……只是沒有“鐵甲艦”那種動輒兩萬噸排水的氣勢。

最終在一番爭論之後,哪怕“艦隊派”有白圖力挺,最後也依舊被說服,編制削到了“兩個巡洋艦,其他以鐵包木的真氣船代替”的程度。

另外對於加大煉鋼量,參與試驗的臣僚們沒有任何意見,一改之前反對的態度,只是想要將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鐵路上。

白圖也看了出來,主要因為是……人都有私心!

雖說現在海路的收益,在楚國也已經肉眼可見,但是大部分士族的根基,終究是在內陸。

因此兩者之間衡量的話,他們希望鐵路鋪起來,更不是去搞什麽遠洋計劃。

無論遠洋計劃、還是鐵路計劃,收益最大的一方肯定是楚國的國庫——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額。

不過區別是在此之外,遠航方面的收益項目、部門,基本都是江東世家把持。

雖說江東是楚國龍興之地,但江東世家吃的紅利,也早就已經令人眼饞,又怎麽會願意楚國的力量,繼續投入到海上?

要投入……也得大家的手都伸過去,再來投入!

對此白圖也沒有強行糾正……

雖說有私心,但也沒有損害楚國什麽利益,先發展哪一塊的問題而已。

包括魯肅,在船舶上也有份額,但一樣傾向於優先鐵路,將楚國內地各大城先勾連到一起!

畢竟目前來說,海外擴展的部分,收益對於楚國內地來還只是“零頭”。

而且更重要的是,魯肅從鐵路、真氣列車中,看出了突破前漢巔峰的希望!

前漢時候,逐匈奴於漠北,封狼居胥,一直追著匈奴主力到了後世貝加爾湖一帶……

當時前漢的疆域,也達到了空前廣闊的程度,不過後來隨著國力的衰退,軍隊只能漸漸收回來——畢竟以如今河朔、漠北的氣候,不利於農耕,國力強盛的時候,大可以將運糧線展開駐軍,然而國力稍弱的時候,就只能放棄沒有產出的土地。

這點在“闊過”的漢唐兩代,表現得尤為明顯,巔峰時疆域與平時的疆域判若兩國。

東漢中後期,甚至連“西域都護府”,都已經無法維持,降格為“西域長史府”,地圖面積看起來很大,但實際上對西域控制力十分有限——看行政級別就能明白,西域都護府好歹是涼州刺史部下屬,而西域長史府已經是敦煌郡下屬。

而且都護府也好、長史府也好,更大的作用不是直接統治西域諸國,而是在此屯兵,穩定西域諸國的局面,安心做西域的“大盟主”,等著朝貢。

僅考慮朝貢與長史府的軍費,絕對是虧本生意,不過長史府更大的意義,在於協調西域諸國,往近了說是確保敦煌可以安心屯田,往遠了說是不必擔心西域諸國對中原造成什麽威脅。

不過論影響力,反而南北朝時的“前涼”,對西域的影響更大得多,並且一度真正將大片的將西域劃入自己的疆域,名為沙洲,在敦煌更是大肆開墾官田……

原因很簡單,不是前涼比魏晉更強,而是因為前涼的根就在涼州、關中一帶!

魯肅固然不知道什麽兩晉南北朝,但以他的大局觀,又怎麽會推演不出“真氣列車”將各地的距離“拉近”之後,將帶來的變化?

到時原本“往返需數月”的距離,變成了“數日可達”,輜重也好、士兵也好,輕易可以輕易運送千裏、萬裏,什麽豈不是可以到處駐兵……不!不僅是駐兵,如果這麽方便的話,徙民實邊也會變得容易起來!

南越王趙佗那種情況,也完全不用擔心。

最終說服白圖的,也是魯肅的觀點——巡洋艦對於現在的任何諸侯來說,都是海上碉堡,暫時不需要更強的戰列艦,等需要戰列艦的時候,鐵路產生的利益,都已經可以造好幾艘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