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第一條鐵路

楚歷三年十一月,魏國的錢款全部抵達,劉曄迫不及待扛著戰艦……啊不,乘著戰艦離開了楚國,終於可以回家過年!

蜀侯在楚歷四年,需要訂購鹽錦的三成定金,也已經籌備完成,並且在上個月順著三峽送了過來。

楚國也言而有信,在運著楚幣的船出夔門之後,新野一師就在組織撤離巴東郡。

不過三峽這一帶的布置,卻完全不浪費,因為……還要源源不斷向益州輸送各類商品,尤其是官方的鹽與錦!

劉璋果然最終還是答應了楚國的條件。

甚至還覺得,以楚國給自己價格,蜀侯府完全有利可圖!

能夠看出其中不妥,並且唯一有希望制止劉璋的張松,此時正代表劉璋,赴漢室朝廷“述職”,同時也是求助。

直到楚國都已經將蜀侯的定金,投入到了鐵路中,張松才返回城都。

然而此時劉璋都已經付了高額定金,並且……現在楚國也不可能再重新談過,想要毀約、就只能做好開戰的準備,而這是劉璋絕對無法接受的。

張松也只好退求其次,諫言劉璋千萬不要貪戀楚鹽、楚錦的利潤,務必將這生意,與其他士族分攤風險!

所謂的“風險”,並不是楚鹽、楚錦的利潤帶來的風險,而是……井鹽、蜀錦的大戶們,得知這個消息、並且自身市場不斷萎縮之後,可能會進行的危險舉動。

即便如此,張松依舊覺得不妥,只可惜楚鹽、楚錦的進入,已經無法制止,在暗自嘆息的同時,也感嘆著:不愧是楚王殿下!

實際上張松這種程度的“補丁”,本來就在白圖的預料之中,不過無所謂……

只要大量的楚鹽、楚錦進入益州,就必然會壓制蜀錦和井鹽,這兩種原本益州的支柱產業,哪怕劉璋與原本鹽錦大族合作,令他不會馬上被鹽錦大族記恨,也會造成益州本土的鹽錦減產。

原本的鹽錦大族,以有利可圖的成本,直接獲得楚鹽、楚錦,看似損失不大,然而接下來將是大量原本的鹽工、織工,一系列中間商,以及小作坊受到影響!

受反噬是必然的,只是從中上層反噬、還是從中下層反噬的區別而已。

當然,作為心懷百姓,對益州民生疾苦也始終放在心上的楚王,提前就已經通知留守在巴東郡的趙雲、法正——在巴東郡吸納有經驗的鹽工、織工,不僅在巴東郡收留,並且提供舉家移居楚國本土的幫助。

尤其是對其中技藝精湛者,打探到相應情況之後,可以派人去請、給予優厚的移居條件。

楚國想要保持領先,也必須不斷吸納外來人才、並且不斷自我改進才可以。

哪怕鹽場的保密再怎麽嚴格,現在也已經有泄露的跡象——也不排除是被推測到規律。

在青州、冀州沿海,海軍發現齊侯、魏國都有挖掘曬鹽場的企圖,只是許多關鍵之處,他們顯然也是半懂不懂,沒有階梯、分池,目前還沒有曬出任何成品鹽……

不過至少他們已經知道楚鹽是“曬”出來的,繼續摸索下去,遲早能夠有成果。

當然,短時間內想要達到楚國的程度,必須得挖走幾個核心專家才行!

其實井鹽、也就是采自地下鹽鹵的鹽,也大有潛力可挖,無論是打井方式、采集方式都是如此。

哪怕當初白圖打深井抗旱的時候,如果益州當時就學一些的話,現在井鹽產量也會大為提升。

其實後世人口龐大的現代,華夏大部分的用鹽,也正是來自於井鹽,而不再是海鹽,海鹽的巔峰只是在明清時候——對鹽的需求暴增之後,井鹽受到工業化的“加成”更大!

畢竟曬鹽工藝,哪怕結合現代技術,也改良有限,相比之下井鹽則是“翻天覆地”。

當然,那就是楚國西川之後的事情,只是現在提前收攏益州的鹽工、織工,對楚國來說有益無害。

……

也就在十一月末,楚國修建的第一到第四條鐵路,也已經完工。

倒不是楚國的修建速度有多逆天,而是這四條都是采礦區到附近中轉的路線,最長的十幾楚裏,最短的只有六楚裏——每楚裏相當於一千米,以楚王的身高為一米八。

中型的真氣機,也已經可以供應十幾噸的載重下運行,的確大幅提高了礦物運輸,以及物資進入礦區的效率……

不過更多的還是試驗性質!

在工部的時候,試驗畢竟規模太小,看到這數楚裏的鐵路,的確能夠運行、並且的確大幅提升運輸效率之後,群臣對於鐵路也才更加有信心。

當然,為了儀式感,在試驗了幾次之後,將十二月初一,定為正式運行的第一天,白圖也親自駕臨通車儀式……

為此劉曄和秦宓離開的時候,甚至沒能見到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