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學考倒計時(第2/3頁)

而且很快這些中底層工匠就發現,因為需求的急劇提升,匠學對老師的需求也很大,很多都已經“真香”——雖說要將這些能夠產生實際效益的半壟斷知識,向大批的學員公布出去,但是……他們給的實在太多了!

原本在楚國的“學考”,在計劃中是以大學為單位,各自在期限內進行考核,不過因為楚國本身的國力提升、交通便利程度提升,並且為了進一步推廣新制,白圖和禮部最終決定,以“道”為單位進行學考。

這也出乎了一些人的預料,不過與楚國最初的宣傳相同——學考,只考核基礎知識,與要報考的專業無關!

無論報考管理類還是機關學、農科,都不會在考核中看到相應的內容,只要在同一道的大學,考核內容相同,並且所有道,都是分為四科——白學、文論、算數以及名辨。

白學不用說,必考內容,算數也顧名思義。

而文論主要考核讀寫能力,名辯……由名家、辯士引申而來,其實就是後世所謂的“邏輯”。

四科比重相同,都取百分制。

考後報名具體大學、學科,之後以分高者優先錄取。

因為各道的學考,都是在六月初六、初七、初八,所以對於考生來說,只能選擇其一進行學考,並且……如果目標大學在其他道的話,需要前往對應的道進行學考,還無法跨“道”招生,在哪一道參加學考,就只能報考哪一道的大學。

這局限也是信息傳遞速度所限,沒辦法的事情。

畢竟無線電方面,現在只是引導發現了底層原理適用——因為缺乏人才積累,只要不是能排到龐統來親自負責的科技方向,進步速度都很有限。

尤其是為了不走偏,如今工部的研究項目,“硬盤知識”也都只是起到引導作用、指出方向。

四科是提前兩年半,禮部就已經公布,除了白學之外,都沒什麽明確的知識點,畢竟……大家本來就不是一套教育流程出來!

反正是百分制,並且以排名為考核標準,那麽只要從易到難都出些題目就可以。

同時學考期間,各道的治所州,也都湧入了不少非楚國籍貫的考生。

這是白圖之前就許諾給其他諸侯的,考試內容一致,不過為了監察方便,外籍考生必須在每道指定的州、一般也就是最發達的城市,來進行考試……

其中又有將近一半,都是來到了金陵,令金陵好生熱鬧了一番,也好生令外來的考生們,長了長眼。

對於楚國來說,金陵也是最大對外展示窗口——都是在最繁華的城市,來接待外來考生,也有一部分是為了這方面考慮。

畢竟……

楚國將楚(bai)學列入考單的時候,其他諸侯可是大為不滿,甚至劉協很想宣布,用漢律來禁止任何人前往楚國學考。

只是最終還是在劉艾等人的制止下告罷,僅僅象征性的禁止在大漢傳播楚國邪說——不許傳播,但是很多人都去考……恩,反正不正大光明的學就可以!

其他諸侯雖然沒有劉協這麽激烈,但大多也都十分不滿,畢竟他們只是想要白嫖楚國的技術,並不希望自己治下的臣民,去學楚國的那套新學。

然而……此事的主動權,終究是在楚國手裏!

反正我會考,你們愛學不學……

最終結果就是許多其他諸侯治下的考生,也都學了楚學。

當然,學歸學,大多心裏都是辯證看待,畢竟能千裏迢迢遠來楚國學考的,基本都是其他各地的世家豪右子弟,多背幾遍也不耽誤他們的真實想法。

此時如果見到的楚國,是城市簡陋不堪,楚民食不果腹的樣子,那將楚學吹上天也沒用!

相反……

如果能夠在第一印象上,起到引爆三觀的效果,那麽之後楚學也將順理成章的滲入他們的內心深處。

世家豪右子弟,都是自帶利益牽扯、天生就有立場的。

不過華夏文化中,向來不缺從自身立場中跳出來,站到歷史進程一邊的“仁人志士”。

畢竟華夏文明是很講情懷的,這在楚國也很常見,尤其是……宗族制的牽絆被有意削弱之後。

而此時展現在其他諸侯治下的考生面前的金陵,一上來便打破了大家的認知——上一次存在沒有城墻的都城,還是石器時代的時候吧?

所以楚國更喜歡用“城市”來彪炳,畢竟沒有城墻之後,實在沒有“池”的感覺。

因為城外的工坊區太大,金陵早就已經拆除了城墻,並且作為楚國的都城,水泥路已經普及。

可八駕馬車並行、兩側有行人區的主幹道,只允許軌道馬車行駛的軌道,以原城墻位置為“一環”,共計已經修了三環的快車道,正在修外圈的第四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