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從幼教教材開始(第3/3頁)

距離晨練還有一個小時,他爭分奪秒如饑似渴全力以赴的吸收著這些新知識。

一個小時後,他終於學完了十二年制義務教育幼教班一學年上冊教材《科學》的第一章第一小節。

這節課裏講述了物理、天文、化學和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脫胎自五百年前謝爾蓋留下的少兒培養體系。

陳鋒開始琢磨,能不能把裏面的基礎理論提煉出來,等回去之後拿去革新時代。

但很快他就認識到這件事不太可行。

知識體系的顛覆太猛烈,年代跨度太遙遠。

如何形容這種感覺?

舉個例子。

一個現代人穿越回唐朝,跑去和工部匠人說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地球距離太陽一億五千萬公裏。

別人能聽懂?會信嗎?

姑且就當信了吧,但這能讓唐朝人多種出一粒米嗎?

不能。

又或者一個現代人去到牛頓的面前,告訴牛頓光有波粒二象性,電子測不準,你看牛頓燒不燒死你?

他又試著去簡單掃描了一下小學及初中教材裏的內容梗概。

雖然還是看不懂,但他能明白這些教材落腳的方向。

既包括理論知識的深入,又包括實踐運用的過程。

可惜還是用不了。

繼續以唐朝為例。

一個掌握了全套半導體芯片生產工藝的現代人,回到唐朝,讓他去做一個芯片出來?

來,你先做個高爐燒個石英看看。

說不定就得到單晶矽了呢?

扯淡呢吧!

但陳鋒並不絕望。

雖然要繞些彎路,但他可以選擇先學會這些超綱的知識,拿到學位,然後再去學“造紙術”,這樣他回了“唐代”,就能用得出來。

在時代的浪潮下,科技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存在,都是由無數個細小環節組合到一起形成的有機動態整體變化。

可以把人類的科技水平視為一個整體的生物。

生物進化裏不可能出現一只三葉蟲嗖的長出條屬於人的手,再給你打個響指。

從遠古節肢動物到人類,必然經歷了無數細微的突變,每一個突變的誕生都要建立在之前已經打好的基礎上。

即使在現代科學下,可能做到把人的手指接駁到蜥蜴身上,但這根指頭依然會迅速腐爛脫落。

除非能先通過人工幹預讓這只蜥蜴擁有人類一樣的體液、細胞等等外部條件,這依然需要某方面的針對性集中變化。

像尼爾導演在《混亂空間》裏闡述的世界觀那樣,外星人教給了人類蟲洞科技,人類就瞬間跑步進入宇宙時代了?

不,人類根本看不懂蟲洞是如何從理論走向實踐。

即便擁有全套蟲洞技術,也不可能自己生產出一個蟲洞穿梭空間站。

即便外星人連空間站也送了,人類穿過去了,也會瞬間死亡在蟲洞的另一頭。

陳鋒明確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麽。

他不可能學完所有的知識,他只需要找到整個科技進程中,在二十一世紀初期,能夠被他用一句話的結論就突破的點。

這些突破點都藏在史料庫裏。

他看時間差不多,關閉立體投影,走出房間,足踏平板式裝載機,直奔星鋒甲訓練大樓。

路上他遠遠眺望著那邊已經打得如火如荼的訓練場,漸漸興奮起來。

差點淹死在知識的海洋裏,該幹點別的找找自信了。

你們都給我等著,等我三天,然後看我教你們星鋒甲到底該怎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