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一張人臉(第2/3頁)

他思來想去,還真就只能變成二十一世紀網絡段子裏的開掛選手,強行從無到有的把沙子變芯片。

核聚變熔爐和解析提純儀為他解決了單晶矽的材料需求,拿出第一片單晶矽母盤後,他便能用誇克儀批量合成。

隨後他又純粹靠圖片記憶背下來的芯片制程結構,先直接手工刻錄出1μm(微米)的芯片,以及同樣以矽元素為主的存儲顆粒。

在3020年3月8日這個格外值得紀念的日子,陳大師硬生生靠著自己的手操,重新發明了386電腦。

理論上,他的手工刻制精度也能達到納米級,但這個需要的注意力集中度實在太高,如此精微控制帶來的疲勞感也賊吃力,稍微一個失誤,就毀了整片單晶矽,全都得重來,也沒辦法批量完成。

所以他選擇了這樣的笨辦法。

完成386電腦後,接下來的事情就變得簡單很多了。

他的光刻機制程可以達到1nm,難點是在架構設計與機器蝕刻芯片時的自動化編程。

由於他把第一塊手工硬盤做得很大,數據存儲量高達數十G,他成功的將蘊含龐大信息的65nm制程架構輸入電腦,並成功用最高制程為1nm的芯片機高射炮打蚊子刻出芯片。

酷睿系列出現了,再度革新電腦,提高算力和數據存儲能力。

3020年4月7日,陳鋒成功制造出晶體管密度為每平方毫米9.8億個的1nm制程芯片,流片成功率達到31.7%,並在三天後組建出一台由七千枚芯片組成的服務器,同時也制造出了八層顆粒垂直結構的超大容量固態硬盤。

隨後他再將自己的自馴化算法寫入服務器。

自此,他手中掌握的人工智能算力再度恢復到2020年的水平。

這裏面既有他本人聰明才智的功勞,同樣也有ZS菌殘留基因的功勞。

為了防止1nm芯片發生電子隧穿,他本來還需要開發新型絕緣液。

材料科學的開發難度自不必多言,他本以為這是個水磨工夫,得耗費很長時間。

結果他在外出狩獵,不斷收羅動物體內特殊部位的基因信息時,意外發現一種蝸牛的油具備極強絕緣能力。

陳鋒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測試了兩塊芯片,發現這黏稠得像非牛頓流體的蝸牛油還真能當絕緣液封裝進芯片裏,並且還有極佳的熱傳導特性,散熱液的問題也一並解決了。

總之,耗時一個月,他將芯片制程的水平從1微米提高到1納米,並組建了多並聯服務器系統,可以基本應對他面前這艘艦船的計算需求了。

雖然這艘船的外殼蓋板像打滿補丁的褲子,各種探頭如海膽般支棱在外,恍如宇宙乞丐,但這畢竟是自己一點一點打拼出來的東西,陳鋒甚是自豪,並果斷將其命名為晨風一號。

看著晨風一號,陳大師心中的自豪感與滿足感油然而生。

由於晨風一號的主要驅動力是被修復的反重力引擎,且沒有護盾,所以不具備地外飛行能力。

但沒關系,有這船在手,他現在能幹更大的活。

略顯淩亂的指揮艙裏,手捧一杯濃茶的陳鋒略感忐忑的摁下起飛按鈕。

伴隨轟隆隆巨響,艦船晃晃悠悠著緩緩升空,四處嘎吱作響。

畢竟半手工拼接成的東西,初次升空,總會有些部位嵌合得不是那麽完美。

聽著聲音很唬人,但其實並不會散架。

晨風一號在空中懸浮了三個小時,再從漢州到大雪山走了個往返,宣告試飛成功。

陳鋒則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將監測儀器面板上反饋的數據牢牢記在心中。

停下之後,他又穿上小型單人式多功能工程師穿戴裝備,在星鋒一號裏上躥下跳,到處修補與加固試飛過程中檢測出來的不穩定部位。

他建造飛船的思路酷似當年蘇維埃老大哥搞工業的風格,簡稱那裏松垮補哪裏,不求美觀精致,但求能動即可,極有混沌算法的韻味。

還真別說,賊好使。

等他哪裏不對補哪裏的敲敲打打完一輪,再起飛時飛船裏嘎吱嘎吱的聲音少了很多,結構穩定性報警的部位也少了95.77%。

第二次試飛順利收官,再補。

3020年4月10日,第三次試飛結束,完全沒了聲響,報警次數也歸了零。

看著被打滿更多補丁的晨風一號,陳技師心滿意足,再次給自己點贊。

穿越來此已近半年,陳鋒一直忙忙碌碌。

為了慶祝飛船徹底穩定,他決定給自己放個假。

外面又下起了雨,但他卻能舒舒坦坦的在晨風一號的腳架下擺好沙灘椅,再弄上電磁燒烤架。

在他旁邊的金屬桌面上是拆解得賊漂亮的整頭牛。

兩只牛角被他單獨擺到旁邊了,這是兩大塊生物電池,比狼牙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