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無名艦隊——第一支遠征軍

臨界文明在誕生時,就已經一只腳踩在了宇宙信息深度的極限上。

臨界二字,指代的正是該文明具備打破界限,跨越隔代宇宙界限的可能。

操控復眼者的幕後主使便是人類已知的第一個臨界文明。

現在學者在明確了臨界文明的概念後,把人類自己也給算進去了。

不管是自我麻醉也好,又或是真就如此也好,一切理論推算都在證明著這一點——人類在當前宇宙時代中,一定是最特別的那個。

可以找到很多證據。

最關鍵的就是救世會裏極少數核心成員掌握的最高機密——陳鋒穿梭時空的能力。

除了臨界理論能稍作解釋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理論。

如今人類已經認識到敵人的真正底蘊。

這是場跨越宇宙世代的戰爭。

雙方的底牌正在逐漸掀開。

魚星人只不過是對方的試探之舉。

接下來人類必然還將面對更多超乎想象的手段。

光只是旅行者星之戰結束後至今的二三十年內,前線便已經出現了多達數十種人類從未見過的新型手段,既有特異生物兵種,又有強化後的巨炮,還有直接動搖區域內基本物理規則的覆蓋式場能網絡。

人類必須拿出更多與碎滅彈同級或是更高的手段,亦或是制造出能真正摧毀宇宙,讓一切重新歸零,提前讓宇宙進入下一個世代的同歸於盡的超巨型碎滅彈,逼迫對方投鼠忌器。

這樣說不定至少能爭得一線短暫的喘息之機。

但新的認知依然會帶來新的焦慮。

在臨界文明的概念誕生的瞬間,人們便免不了會去想象與揣測,現在的宇宙中是否真只有來自上一個宇宙世代的幕後主使。

在別的人類尚未抵達的區域裏,會不會還存在著來自上上個宇宙世代,亦或是別的未知區域的其他臨界文明?

這誰也無法確定。

畢竟到目前為止,人類步入太空的時間太短,對宇宙的了解與知識除了在銀河系獵戶臂內自我發掘之外,其余基本來自於迷族、復眼者以及少量漂浮在獵戶臂內的信息載體,譬如巖石生命星球。

人類的信息深度已經抵達實能,但信息的廣度卻還是局限在室女座超星系團內,甚至連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都沒觸及。

早在古猿時代,人類的種群記憶中就被刻下了對一切未知的強烈警惕心。

並且,正如愛因斯坦曾說過“知道得越多便越覺得自己無知”,人類對未知的警惕心絕不會隨著知識層次的提升而消失,只會越來越強烈。

現在的情況正是如此。

臨界文明的概念既拓展了學者們的想象力與思維空間,為接下來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指導方向,同時卻又造成了莫大的恐懼。

只有近乎盲目的自信才能支撐整個文明的創造力在無窮浩瀚的宇宙和無限悠久的歲月中繼續砥礪前行,幫助整個文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下一個臨界文明。

公元2713年。

漢界星系與維藤星系的引力覆蓋線交界處。

一支僅由不足五萬艘艦船組成的小規模艦隊正以緩慢的一倍光速悄然前行。

艦隊共有中型多功能主戰艦四萬艘。

每艘多功能主戰艦長三十七公裏,通體呈幾何棱錐形。

此外,還有五千艘大型補給艦,以及五千艘包括超小型指揮艦與超大型球狀堡壘艦在內的各型艦船。

這些艦船的外形也基本呈棱錐形,只有少部分艦船為球形。

大量的科學論證與實踐研究證明,在五百倍光速的曲率飛行中,前後兩端對稱的棱錐形結構曲率泡最穩定,並且在脫離曲率狀態時最不容易激活空間亂流。

這些棱錐形艦船正是晨風帝國的首批五百倍光速巡航艦,它們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在制造宇宙飛行載具的科技層面中正式追趕上了復眼者。

棱錐形艦船的型號等級被統一命名為宇宙二型。

宇宙二型艦船外殼的材質不同於復眼者直接搬運了迷族核心的底層結構,而是人類采用實能精度的控制力,重新捏合了三重統一力制造而成,具備相當穩定的低能耗撕裂空間、與曲率泡有著完美契合度、超高能量抗性超高韌度以及超快速自修復等性能。

經過綜合評估,宇宙二型艦船外殼材料的綜合性能達到了復眼棱艦的1.7倍。

看似只強了70%,但其實已經形成壓倒性優勢。

為了制造出這支艦隊,科學家和工程人員們在極短時間內榨幹了多達上百枚恒星的能量,以及消耗了大量特質行星系中的難再生稀有資源。

所謂難再生的意思,便是人工合成的成本太高,耗時太長。

真要從實能級的角度去一點點合成,倒也不是不可以,但這會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