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自己把自己逼上絕路

數十萬名各行各業的科學家,以及繁星的萬分之一算力用了24年,耗費無數寶貴資源,精心呵護,全天候二十四小時值守跟蹤觀察的寶藏胚胎,死了。

毫無征兆,突如其來。

先是由生命院內部的學者與技術人員追根溯源,深入調查,卻只得出個十分淺顯的結論。

現在的合成胚胎大約相當於正常發育到第三周與第四周之間普通胚胎,處在剛剛形成心臟結構,五官與臟器陸續成型,大腦細胞持續增加的狀態。

從量子思維的層面去分析,此時胎兒大腦細胞的數量已經堆疊至差不多剛好能承受一個原始狀態的微小人格意識。

但就在微小意識即將從無到有誕生的瞬間,發生了一些不受控制的狀況。組成胎兒大腦細胞中的磷原子並未成功聚合成波斯納集群。

本該穩定的構建個體意識的量子螺旋陣列突然崩散掉了。如同太陽系被突然偷走了太陽,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與星雲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各奔天涯了。

隨後,胚胎失去了生命力,停止了發育。

這只是事件的結果,至於為什麽會發生,學者們對此很茫然。

明明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全部細節都在實能級監測手段的全方位觀察中,一切都很正常。

以現代科學的邏輯來講,在實能級監測手段的觀察下,宇宙裏不應該有真正毫無征兆的意外,一切事故在發生之前,都應該表現出或多或少的預兆。

為了找到事故原因,太陽系內多達數億人被繁星臨時抽調至事故調查組中,更多人的業余娛樂生活中的闖關任務,也變成了先學習再參與到共同推演的算法遊戲。

得益於繁星建立的文明任務細分體系,在龐大的帝國疆域中,來自數萬個不同星系,共計多達千億級的人次共同投入到調查事故真相的龐大工作中。

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參與的究竟是個怎樣龐大的項目,只知道在自己的個人任務欄中又多了一個小小的細節,然後大約得花上少則幾個小時,多則幾天的時間,來完成一次小小的計算與推演。

這些渺小的工作量,都會在星鋒研究院旗下眾多時空拓撲學大師與繁星的統一整合中,成為核心工作的一部分。

在新的科技攻關模式下,迷霧終於被一層層揭開了。

胚胎“死亡”六十三天後,一份學術報告被呈遞到了陳鋒面前。

胚胎的“死因”被找到了。

罪魁禍首正是陳鋒本人。

“我依然活在鯨魚座UV黑洞裏,並且我的思維時時刻刻都在與宇宙發生著信息交互,這些信息會瞬間跨越無限的距離,抵達宇宙中的任何一處。這不是我個人獨有的特質,每一個地球人類,都與我有相同的特性。”

“在胚胎裏的微小人格意識成型的瞬間,將會與宇宙發生龐大的信息交換。但由於我的意識依然存在,胚胎受到了我的思維沖擊,最終未能成型。”

“無論我與胚胎的距離有多遠,是否被亞空間‘墻’阻隔,這種信息沖擊都無法避免。簡單的講,就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宇宙裏,宇宙不能承受兩個底層信息一模一樣的人格意識。”

陳鋒自己總結了一下。

繁星:“是的。其實早在很多年前的科幻電影與小說中,就已經對這現象有過描述。”

“嗯,我知道。”陳鋒點了點頭,聳肩。

早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科幻作家便曾創作過很多關於時間穿越的文藝作品。

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反反復復詮釋著時間悖論,並得出了大量互相沖突的結論。

“未來的‘我’穿越時間與過去的‘我’相見時會發生什麽?”,是讀者與影視作品觀眾最容易想象並產生好奇的畫面。

由於這種假設的畫面不存在真正實現的可能性,所以人們只能從不同角度去幻想與揣測。

有部分人認為兩個“我”甚至更多的“我”可以共存。

《你們這些還魂屍》及其改編電影《前目的地》將這種觀念具象化到了極致,構成了一個處處是漏洞與矛盾,但卻又很詭異的形成邏輯自洽的閉環世界觀。

但更普遍的認知卻是在同一個時間段的同一個宇宙中,不能存在兩個“我”。

如果存在,那麽這兩個“我”絕對不能見面。

至於見面了究竟會發生什麽,最優秀的科幻作家也只能將自己的描繪停留在無法找到理論依據的幻想中,俗稱瞎編。

在過去九條時間線的穿越中,每次當陳鋒抵達千年之後時,過去的他墳頭草都幾丈高了,所以他並未遇到這問題。

他也曾很多次想象過,萬一自己能活一千年,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