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降臨,星火燎原,同舟共濟

距離銀心1500光年的超大質量恒星烈陽3號星的第七顆行星正沿著穩定的軌道緩慢地運轉著。

烈陽3的7號行星直徑約為19000公裏,質量為地球的7.6倍。

其表面沒有大氣,看起來就是顆荒蕪的巖石行星。

但在它的內部,卻已是被改造出了個世外桃源。

由於7號星具有更大的質量,更龐大的體積,星球表面重力數倍於地球。

為了更好的迎接理論上可能出現的先哲降生,7號星裏的人類聚居點被建在地下2654公裏的平面高度。

此時由於內外物質在密度等方面的差異,在這個近似於水平的等高面上重力剛剛好為1G,最符合二十一世紀人類的需求。

在2981年左右,人類先後有八千余艘萌芽艦秘密抵達該行星,並直接紮入地底。

到如今,經過短短十五年的發展,7號行星上已經建成相互連通,分工明確的八個地下基地,擁有二千四百萬人口。

表面看來,這二千四百萬人組成的行星級基地只是無名艦隊輻射開來後建成的近千萬個或大或小的基地之一。

但事實上,每一艘抵達這裏的萌芽艦中的胚胎,都經過了精心選擇,每一個被選中來此的幼童與成年人導師,更是各行各業中的精銳中的精銳。

這裏已然被建成了一個高居於人類文明金字塔頂端的巔峰之城。

在這十五年裏,烈陽3恒星7號行星基地為無名艦隊與晨風帝國創造了大量科技創新,以區區兩千四百萬人的數量基數,為這十五年裏緩慢而堅定的人類科技進程創造了接近百分之一總量的財富。

百分之一看似不多,但要知道,此時人類的總人口已經達到數千萬億。

為了加快消化7號星成果的速度,以及隨時可以將人口轉化為軍政科一體的強悍戰鬥力,在烈陽3附近半光年範圍內的七個行星系裏,人類依托於無人裝備系統建成了規模龐大的生產基地。

但這些生產基地並未采用集中規模化的巨型模式,轉而依托於特異復眼奴族礦星人與迷族,由多達數百億個小作坊一般的太空小型單位組成。

這些小型單位的平均體積僅為數百立方米。

礦星人是一種純矽基生命,身體結構形如機器,沒有肌肉,通體由無數化工廠中的物料管一般的管道組成。

礦星人沒有呼吸,無須氧氣,也不懼輻射與太陽風,能在宇宙中撐開水母般的超薄翅翼,以類似葉綠體與戴森膜結合體的效率吸收光能,以及捕捉散落的引力能、熱能甚至少量實能,然後在極高算力的輔助下,又或是再吸收一些其他原始物質,將這些能量與物質轉化成各種各樣的零件,又或是具備自主算力的中小微三個等級的機器人。

半機械半生物結構的迷族,便與礦星人合作,組成來自不同種族的協作小組。

每一個迷族個體可以同時指揮數萬礦星人。

數百萬個迷族與數百億個礦星人,便組成了總體產能規模無比龐大,但又看似零星的多功能工業基地。

整個生產流程十分簡單,烈陽3生產控制部下發指標,落實到各個迷族的頭上,再由這些迷族來讀取圖紙,制定精細計劃,再分發給礦星人。

需要生產中小微型單位時,相當於有數百億個小而精的車間同時開工生產同樣的產品,既靈活又高效率。

在生產大型單位時,礦星人還能利用自身生物特性,拼裝組合橋接起來,變身成超大型生產車間。

礦星人的拼裝極限高達十億個,可以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便直接吞吐出一艘長達數百公裏的大型單位。

但目前由於隱蔽需求,迷族與礦星人不生產這種超大型裝備,而是將80%的產能都分配給了納米級綜合智能機器人。

平均每個“車間”每天能生產出數萬個機器人。

在更強人工子智能的協助下,平均每個7號行星裏的人都能控制多則數百億個,少則數十萬個綜合智能機器人。

這些智能機器人在7號星人的日常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組合,發揮出不同的作用,或挖掘礦山,或精密加工,又或開洞築路,讓總人口僅有二千四百萬的7號星人能夠輕易駕馭這顆龐大且自然環境惡劣的星球,並在地下開拓出繁華的地下基地型都市來。

某種意義上,每一個7號星人都算得上是一名優秀的智慧機師。

精英化的7號星人代表了人類的另一種發展方向,關於如何以更少的人口駕馭更龐大的資源進行了深度的思考與探索。

到目前為止,7號星上的體系運轉完美,天衣無縫。

除了悄然紮根於此創造科技之外,7號星人真正的使命卻是另一個,迎接因不明原因“流落”至此的先哲陳鋒與元帥唐天心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