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三合一

大宣朝除了開國太祖那一代外, 再也沒有過文官封爵的例子。畢竟太平年間文官發揮得再好,也不比武將的軍功來得直白顯眼,不好論功績。再說了, 人家武將那是真正拿命博出來的前程, 抵禦外敵征戰沙場,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 這等驚險之事, 不給人一個爵位,未免太過讓人心寒。

都是家裏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的,給他一個爵位,也能安撫住對方的情緒。說句不好聽的話, 哪怕武將不幸戰死沙場, 好歹還有個爵位留給兒子,不至於成了破落戶。

文官一般不用面臨這種情況, 治理一方, 只有手段的高低。當然,若是被人給陰了,暗下殺手的事兒也不是沒有。但那都是背地裏的勾當, 不及武將成天將腦袋掛在一旁的兇險。

哪怕是開國太祖, 也就給過一位文官的爵位。那位還是當年統籌全局做好一切後勤工作的傳奇人物安國公。這位安國公可是處理庶務的一把好手,調配得當, 從無錯漏,人緣也好,後來論功行賞,這位從未上過戰場的安國公排行第二。眾人也都服氣,那一堆庶務一般人真幹不來, 這位不僅玩轉了,還幹得特別漂亮,從來就沒出過紕漏,該他封爵。

雖然有先例在,但虞衡的情況又不一樣。

首先,開國之初與現在的情況不同,當年的安國公可是太祖的智囊,雖未上過戰場,但各種計謀頻出,是太祖打下江山的重要人物,虞衡這會兒肯定不能和當年的安國公比。

其次,人家安國公當年跟隨太祖十多年,是第一批支持太祖的元老級人物,坐鎮大後方穩定人心都有他的功勞,封爵時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實力資歷都有,人家也沒意見。

虞衡呢?剛踏進朝堂半年,連早朝的資格都沒混上,資歷約等於無。年紀就更不用說了,官場中,虞衡已經算是年輕得過分了。武將那頭還好些,憑本事一步步靠科舉考上來的,哪有虞衡這麽年輕的?純屬是被老天爺青眼相加,按著他的頭把飯灌進他的嘴裏。

沒資歷,實力如何現在也沒看出來。別提科考成績,六元及第是很牛逼,但都踏進官場了,先前戰績基本清零,只看當官後做出了什麽功績。要是按照科舉考試的成績來,翰林院也不至於有那麽多郁郁不得志,修了半輩子書的狀元了。

那問題就來了,景隆帝有意向給虞衡封爵,但虞衡自己還擔不起那麽重的封賞,在旁人看來未免恩寵太過,一個弄不好就容易被打成佞臣。

文官最重名聲,史官的筆更是殺人的刀,虞衡要真被史官在史書上記個佞臣的稱號,那對這孩子也太不利了。看看衛青和霍去病,功績夠亮眼了吧,被太史公在佞幸傳裏提了一嘴,以至於後世不少人還拿這一點噴這二位。

景隆帝把虞衡當做自家子侄看待,自然不希望他走得不穩,留下這麽個汙點,是以對給虞衡封爵之事又有幾分猶豫。

但是不給吧……人家虞衡出手直接就解決了百姓們大半的口糧問題,甚至能讓景隆帝的功績一路飆升,說一句功蓋開國太祖都不為過。自己心腹的兒子,有實力又可靠,還努力,一門心思幹實事,不搞歪門邪道,不給人封個爵,景隆帝都覺得心裏虧得慌。

景隆帝煩惱之下,又把閣老們叫進宮來開會,透露了一點自己想給虞衡封爵的口風。

閣老們:………

雖然這想法是誇張了點,但想想那產量高得驚人的紅薯,閣老們一時間竟然也覺得景隆帝這想法沒毛病。

畝產兩千斤的紅薯,還換不來一個爵位嗎?

閣老們摸著良心說,那可太配了,而且會是讓百姓們最高興最擁護的一個爵位。毫不誇張的說,等到明年紅薯正式推行,百姓們感受過瞬間暴富的快樂後,能將虞衡給供起來。

朝廷可能還收斂點,給虞衡一個爵位啥的,百姓們說不定能直接給虞衡封個農神,建廟立碑都不是什麽大事兒。

但閣老們也有和景隆帝一樣的擔心,孩子還剛踏進官場呢,就是一愣頭青,啥也不懂,上來就給他一個爵位,會不會拔苗助長了?

還是秦首輔一錘定音,“有功自然就該賞,何必拘泥於年紀。要真按年紀算,把朝堂中年紀最大的官員挑出來,按照年紀來給他們封爵?這合適嗎?紅薯雖然不是虞衡培育出來的,也是他慧眼獨具從呂松國商人那兒買來的,還種上了。自己有心,又有點運氣,種出紅薯,就該是他的首功。拋去年紀和資歷,大家再想想,換成旁的同僚獻上紅薯,值不值一個爵位?”

那當然值!

胡尚書第一個點頭,“按這功績,給個國公都不為過!”

那還是有點過分了,虞啟昌還是個侯爵呢,咋滴,小兒子踏進官場半年,爵位立即超過老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