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3/3頁)

後來,實地考察還成了岐州官員的傳統作風,哪怕虞衡已經離開岐州,但他的行事作風,一直延續下去。在他之後,歷任岐州刺史,上任後必將深入到尋常百姓之中,充分了解百姓需求。

史官也為此特地記了一筆:“大宣官員下鄉走訪之風,自嘉國公始。”

而後,終大宣一朝,官員實地考察之事再無休止。即便許多許多年後,大宣朝已然灰飛煙滅,還有無數慕虞衡做派之人,身體力行地成為另一實幹者。

虞衡給胡尚書那封信,可以說是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認真又恭敬地給他回的。

考慮到以胡尚書的性格,估摸著信還沒看完就要罵自己敗家,虞衡還貼心地給對方寄了一罐菊花茶,清熱敗火,正好合適。

醫保,多好的事兒啊!毋庸置疑的利民壯舉。

這種既給了百姓方便,又能讓朝廷獲利的大好事,胡尚書不答應,那才是撒!

虞衡都想好了,基礎設施搞好了,關心貧困戶活動便可以提上日程,再抓一波生產,有盈余後,自己就可以騰出手來搞一搞教育問題了。

教育問題,從古至今都是重中之重。百姓們日子過得好了,總不能還讓他們的子孫後代當文盲吧?

不過這事兒,還真不是虞衡一個人能說了算的。就算他是一州刺史,朝廷不點頭,他也不能瞎瘠薄幹。認真說起來,虞衡拿著橡膠廠的收益搞養殖場,修路,本來也算是略微有些僭越的。但昭寧帝點頭了,虞衡又幹得不錯,其他官員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但虞衡想要搞貧困戶看病福利,那就不是他一個人能做主的事情了。收到他的信的,除了胡尚書,還有其他大佬們,更是給昭寧帝去了一封密折,上面仔仔細細地拿岐州所有貧困戶為例,又提到怎麽和藥鋪合作,朝廷大量購入某些常用藥材,納入官府所開的公益醫館報銷種類中,還有一套審計查賬方案。

其算法之復雜,再加上虞衡羅裏吧嗦的解釋,滿滿當當十多頁紙都寫不完,昭寧帝拿著那厚厚的一沓信,糾結了許久,一時間竟不敢輕易下決斷。

直覺告訴他,讓他萬古流芳的機遇似乎來了,但這種關乎國庫存銀大事的,不得不慎重,萬一崩盤,其後果也是難以想象的。

昭寧帝也要愁得掉頭發了,又郁悶虞衡現在不在京城,不好親自給他診脈,而後再開上一副防脫發神藥,只能委委屈屈地讓得了藥方的太醫院院判過來給他開藥。

連著灌了幾天苦藥,昭寧帝還是沒辦法做出決斷,躊躇許久,最終仔細將信封放進自己衣襟裏,跑去行宮找親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