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清穿之風雨同治(03)

季言之率先坐在了龍椅上, 龍椅左右各加了一方小凳子, 前方珠簾垂下, 稍微起了點遮掩作用。

然而季言之覺得這根本沒什麽卵用,堂上站著的文臣武將眼睛瞎不瞎先別提, 總之他就不喜歡被人‘左右夾擊’,不說一舉一動, 稍微有點兒不符合他熊孩子身份的表情動作言語流露出來, 都會引來兩宮太後的側目。

而且最最最關鍵的是, 兩位他都要叫皇額娘,如果只叫皇額娘,不帶封號的話。你說誰會先回答。

季言之穿著龍靴的小短腿開始晃蕩起來。

兩宮太後不分先後的分別在龍椅左右兩端的凳子上落了座。

沒有閑話家常,而是由慈安太後隔珠簾看著滿朝文武開口道:“眾卿有何要事奏稟。”

“回母後皇太後, 奴才有要事奏稟。”

兵部侍郎兼鑲黃旗漢軍都統葉赫那拉·瑞麟率先出列,開始說起了太平軍四處作亂的事情。

季言之沒有吭聲, 一來他年齡小, 現階段只適合聽少說話;二來沒什麽必要說的。反正清政府對於白蓮教、太平軍、紅花會什麽的, 態度歷來都是以剿為主。

只不過在聽到有大臣提議‘借師助剿’的時候, 再也憋不住了。

“皇阿瑪給朕留下的大清兵強馬壯, 何須外寇幫助。”

季言之鼓著腮幫子, 將堅持已見發揮到了極致。當然熊孩子的語氣還是熊熊的,反正那副舍老子其誰以外,外人不可比的氣勢都讓提議的大臣以及其他文武大臣們不知道該怎麽說了。

難道跟小皇帝講現在的八旗子弟已經糜爛,不堪一擊,再也不復當初‘八旗不滿萬, 滿萬不可敵’的說法了嗎。

先不說他們說的,小皇帝聽不聽得懂的問題,就算能夠聽懂,他們也不好意思講,所以這一刻沉默是金是最妥當不過的。

季言之小嘴繼續巴拉巴拉:“……反正朕不同意,那些個紅毛金毛番子長得可醜啦!找他們做朋友的話,朕怕你們和朕一樣夜裏嚇得睡不著覺。朕身為體恤臣子的好皇帝,可不能讓朕的臣子們都遭遇這樣的痛苦。”

滿朝文武:“……”

兩宮太後:“……”

到底還是葉赫那拉·瑞麟反應得快,率先拜服於地,磕頭道:“…多謝萬歲爺體恤。”隨即文武大臣們也紛紛拜倒,沖著珠簾後頭的小皇帝磕頭,齊喊‘多謝萬歲爺體恤。’

兩宮太後:“……”

“借師助剿”的決策,早在鹹豐二年(1852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來。說是請洋人派“火輪船入江助剿”,而之所以沒有成功,則是因為兩江總督沿江閱兵而終止。不過次年,太平軍兵臨南京,上海道吳健彰奉巡撫楊文定之命,向上海美、英、法領事乞援,要求外國兵船開入長江,幫助清軍駐守南京。

由於當時的外國侵略者,尚沒有摸清楚太平兵的虛實,不願冒然表態,是以未曾答應。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美國在英、法支持下,曾以“助順剿逆”為條件,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各國侵略者再次向清廷明確表示願意助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

鹹豐十年九月(1860年),《北京條約》剛一簽字,法使葛羅即向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表示,法國所有船只兵丁願悉聽調遣,幫助清廷“攻剿發逆”。俄使伊格納切夫也提出願為清軍“教鑄槍炮”,並派兵鎮壓太平軍。鹹豐十一年(1861年),英、美兩國也先後提出願助清廷“壓平內亂”。對此,清政府中許多實力派大臣極表贊賞。奕欣、曾國藩、薛煥等也相繼向朝廷建議“借師助剿”。

表面上看起來‘借師助剿’有利於清政府。但尼瑪仔細分析,特別是用季言之的智商來分析,這是弊大於利的事情。畢竟請神容易送神難,各國侵略者都對華夏這塊肥肉虎視眈眈,難得有機會帶兵進入華夏,不趁機當顆釘子釘下來才怪。

反正怎麽著,有季言之在,就算他現在年齡小,說話沒有兩宮太後來得有份量,他也不可能同意‘借師助剿’這種損國力還不利己的事情。所以利用小孩子還熊的身份‘胡攪蠻纏’破壞掉腦子有病者提議的‘借師助剿’決策那是再恰好不過的事情了。

至於丟不丟臉的問題,嗯,他季大佬現在還是個寶寶呢,寶寶是沒有丟臉這個問題存在的。

慈安太後突然輕笑了起來:“既然皇帝這麽說了,爾等也謝過皇帝的體恤,那‘借師助剿’之事不必再提。慈禧妹妹以為何?”

慈禧太後:“慈安姐姐說得及是。”

其實在慈禧太後看來,‘借師助剿’的事情利大於弊,大清上國余威猶在,借助列強兵力使清兵更進一步熟悉洋槍洋炮、洋式練兵的作用、威力鞏固大清統治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