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冰血長津湖(第2/4頁)

李謙看著他們仨,搖搖頭,“演戲不是局限在某一個場景裏的,你演的是一個人,而不只是一個人在做某一件事,什麽時候出現什麽動作,什麽變化。

先說張益,你這段就是演的就是充滿信心地打靶,但是沒有注意到一個前提條件,張小方的人物原型是張桃芳,這個前提條件就是張小方充滿信心地區打靶,結果三槍全部打空,你沒有注意人物特點。

老段稍微好一點,連長的設定就是一個冷面虎,但是先後面對陳昆和張益這兩個特殊的兵的時候,表情變的太明顯了,這樣一個人物通常不會擅長表情管理,又即將面臨大戰,這時候不應該有短時間內很大的表情變化。”

段奕洪猶豫了一會,還是開口解釋道,“李導,我這個角色戲份不多,不過也是這一段劇情裏的核心人物之一,我是怕人物太扁平了。”

李謙對段奕洪和張益兩人說道,“你們倆算是抗米援朝這段劇情裏最重要的兩個配角了,但是這一段戲份本身就不多,所以不可能給兩個配角過多的戲份。

張益的角色,是個超級英雄,一個月幹掉兩百多米國鬼子的狙神,是一個特類,而三連連長,不會有過多的著重表現,因為這是所有志願軍基層指戰員的縮影,是一個普遍的類型。”

“那我是不是該更‘平凡’一點才好?”段奕洪說道,人物不出彩,他沒有異議,只是想演好這個角色。

“那倒不用。”

李謙搖搖頭,笑道,“雖然你只是志願軍基層指戰員的一個縮影,這樣的人有成千上萬個,但是你和你代表的這些人,同樣是一個英雄,所有人都是英雄,其中把握一個度就行了。”

戲份越少的角色,越不好演,沒有足夠的戲份,意味著沒有發揮的空間,連一個完整的人物轉變過程的時間都沒有。

當然,這是除掉一些特殊職業。

抗米援朝的戲份,主角還是主角,這兩個重要配角只能從和主角共同出場的戲份中來表現,或者從細節上來表現。

比如李謙的劇本裏,戰場上段奕洪不放棄任何一個傷員,即便腸子都被炸出來了,還要命令陳昆給瀕死的重傷員爆炸。

而在慘烈的松骨峰戰役裏,段奕洪犧牲前,卻不讓陳昆浪費寶貴的時間和藥物,用在自己一個快死的人身上,用最後一口氣命令他去搶救其他傷員。

很簡單的兩個鏡頭,一個對比,不會額外占用其他篇幅,和主角的劇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講了會戲,繼續拍攝。

其實這場戲,有一半是歷史真實事件。

張桃芳家裏有一支爺爺傳下來的鳥槍,參軍之前就打過槍了,而且在新兵訓練的時候,也用過三八大蓋,天生遠視眼的他打槍很準。

所以,出場的時候,在劇本裏是信心滿滿的,畢竟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本身槍法就厲害。

三槍全部脫靶也是事實,當時張桃芳所在的團,為了加強對新兵的訓練和活躍氣氛,特地組織了一次全團打靶比賽,張桃芳信心滿滿的拿起槍連開三槍,結果卻全都脫靶,被連長罰去炊事班了。

這裏李謙改成去衛生隊,還算合理,衛生隊現在就男主角一個老頭,肯定要人幫忙的。

這場張益出場的戲也拍了很久,上午九點拍到了下午接近四點。

碎片式的劇情,除了靠劇情之間的聯系和剪輯技巧之外,對每一段劇情的質量要求也更高。

甚至高到了,每一小段劇情,單獨拿出來給觀眾看,都能差不多明白前因後果。

打個比方,光一場夫妻吵架的戲,沒有前因後果,但是要讓觀眾從吵架過程中明白是第一回吵還是經常吵,亦或者是家常便飯了。

夫妻關系怎麽樣,互相對對方的感情如何,是因為一件大事鬧矛盾,還是雙方互相早就看不順眼,一件小事吵起來。

是他還愛她,她也還愛他。

還是他愛她,她不愛她。

亦或者他不愛她,她還愛他。

再或者都互相不愛了。

而愛和不愛,也都有一個程度,愛又有多愛,不愛了又有多不愛,甚至反感、厭惡。

其實很多影視劇,單獨拿一段劇情出來,沒看過原劇的觀眾估計不知道是演什麽,也不知道人物狀態、關系。

《返老還童》就要做到任何一段單獨的劇情拿出來,都能看明白背景、人物狀態關系、事件、前因後果。

因為,沒有上下文的承接,既考驗觀眾的思維,也考驗每一段劇情的內容。

比如剛才這一段,前一場是救下男主角之後,發現他會一點包紮急救,連長把他留下,接著畫面一轉就到了他們在駐地訓練了。

前面只說了留下男主角,沒有提怎麽安置,後一場戲就讓張益去衛生隊跟著男主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