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一句話就解決了(第2/3頁)

“起碼有二十個小學物理知識的漏洞,導演小學畢業了嗎?”

“除了炒作刷評論還會幹什麽,什麽時候國產電影才能把精力都放在電影本身上面?”

“國產科幻?呵呵,騙錢的玩意!”

“好評太多了,不真實,打個一星,維持豆瓣生態平衡。”

“這種爛片的評分都超過八分了,真是悲哀啊,難怪馬小剛說國內觀眾的審美能力差,只配看爛片!”

……

“這是鐵了心要把《流浪地球》給往死裏黑啊。”

李謙搖搖頭,這已經不是一般的負面營銷了。

一般來說,哪怕是收錢辦事,很多影評人大V、自媒體帳號也不是什麽錢都收的。

《流浪地球》這種票房和口碑的電影,還有著第一部國產硬科幻的名頭,但凡是個正常人,都不會為了那點錢就寫下一篇篇沒有下限的評論。

現在有一定名氣和粉絲的影評人和自媒體,賺錢太容易了,市場上每天無數的電影要宣傳。

哪怕接不到業務的,也可以通過吐槽當下的爛片來獲取流量。

自從移動互聯網時代以來,全網不知道多少關於吐槽影視劇的自媒體了,現在沒有節操的爛片那麽多,只要說話幽默犀利一點,獲取流量相對是很簡單的。

畢竟,是自己對於一部影視劇的看法,不用二次創作。

可是,吐槽的對象也僅次於爛片,要是去吐槽去黑《流浪地球》這種電影,那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流量用不了多久就會土崩瓦解。

他們的流量是通過罵爛片得來的,那些粉絲和觀眾就基本上都有正常的審美,當他們關注的人開始罵好電影了,自然就不會關注了。

像這次這樣,無數影評人、自媒體拋棄了節操,無下限地黑《流浪地球》。

哪怕有些地方有一定道理,盡可能找槽點,可基本上都是絕口不提優點,把缺點無限放大。

就好像手上劃了口個字,就被說成重傷不治一樣。

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

有人給的實在是太多了,多到足夠彌補敗壞口碑帶來的影響了。

“為什麽非要這樣呢。”

郭凡滿臉失望和痛心地嘆了口氣,這已經超出正常的競爭範疇了。

“真特麽賤!”吳經不覺得痛心,只感覺惡心。

“這其實跟殺父仇人沒多大區別了。”

李謙也有些好笑道,“擋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那些靠著流量明星、流量電影的資本,是怕《流浪地球》的成功徹底擊碎他們培養出來的模式。”

影視行業本該是個門檻很高的行業,要不然21世紀整個第一個十年,不會來來去去就那麽幾家公司了。

從一開始的華陽、新畫面、保利華藝三大巨頭,到保利華藝和伯納合並,伯納成為新的巨頭,緊接著新畫面沒落,光羨頂上。

再然後除了李謙、萬達,像樂事影業這種背靠樂事的公司,其他公司基本上沒有什麽生存的空間。

可是近幾年,新崛起的影視公司太多了,雖然每一家都是小公司,但是幾十家這種小公司都過的很滋潤,不像以前,這種體量的公司就是半死不活的。

大部分就是靠流量明星、流量影視劇,靠炒作生存的。

一些新崛起的小鮮肉,很快就能聚攏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粉絲量。

雖然大多數假數據,但這個假數據是有用處的,也就是流量模式的第一步,下一步就該把假數據變成真流量。

下一步的模式就是營銷,不限於上熱點上頭條刷熱搜,已經比較常用的負銷和制造罵戰,這些模式付出的一切成本,都是為了獲取實實在在的熱度。

當某個時刻,某個小鮮肉的熱度到達了一個預期值之後,預定好的項目就會光速上馬。

上微博的話,就會經常看到粉絲超話,飯圈撕逼負面消息,和一些明星的短視頻、日常,以及粉絲的爆料打Call。

這些不間斷流出的信息,是保持熱度的關鍵。

趁著熱度保持住的時候,然後光速上馬的項目又光速拍完上線。

認真點的會保持:一個老IP+幾個老演員+幾個小鮮肉的運營模式,一通情懷+老演員口碑+流量小生的操作下來,基本上是穩賺不賠。

甚至有一段時間,國內所有認真拍電影的電影人全部變成了傻逼,沒有人能想到圈錢能圈的這麽簡單粗暴。

那些新崛起的影視公司,不需要多麽精良的制作團隊,不需要多專業的幕後制作人員,就能迅速在行業立足。

所以才會有各種古裝劇女主角的衣服、發型基本上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什麽公主、貴族的女角色頭上一件珠寶都沒有,就弄了個簡單的不能在簡單的披肩發。

公主和丫鬟的打扮一樣,少爺和路人甲的衣服材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