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倫敦4 大放異彩,光芒萬丈

沈嬌寧很早就知道, 有些舞者和其他舞者不一樣,也許他們暫時並不突顯,可終究會在某個時刻大放異彩。

因為他們有舞魂, 能夠賦予舞蹈生命,就像畫龍點睛的那一雙眼睛, 看似毫厘之差, 但你得有, 這條龍才能真正地擁有生命, 舞蹈亦是如此。

“舞魂”這個概念,沈嬌寧研究過很久。

最初是恩師告訴她,這個世界上, 有些人生來就有舞魂,無論認識舞蹈前的人生際遇如何,一旦碰見了, 便再也不能放下。

但即便沒有人告訴, 她自己早晚也會發現,因為, 她就是一個有舞魂的人。三歲那年在福利院,只是看著其他人做幾個並不規範的動作, 她就愛上了舞蹈。

想要學,想要自己去跳,這些都是本能驅使。對舞蹈的熱愛,刻寫於基因, 珍藏於心頭, 最終成為一生的信仰。

從此生命不息,舞魂不止。

……

演出仍在繼續。

電視台的攝影機記錄下了全程,膠卷可以證明, 這整出舞蹈,全長不過一小時四十五分鐘,但在觀眾的感覺裏,他們度過了今生最難忘懷的一個夜晚。

從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出現開始,到人類出現,繁衍擴張,最後進入工業化。

她引導觀眾回到幾十年前,生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樹,被人從樹幹上砍下,只留一個光禿禿的樹樁。大山是靜默的,它向來無言,不能表達自己偉岸的大愛,也不能表達它的痛苦。但只余一個個樹樁的大山,想來痛苦萬分。

如果森林真的有靈魂,那一定是這樣,翻滾、掙紮,最後奄奄一息,絕望殘喘。

與此同時,流水線上的工人機械勞作,生產出無數商品,銷往那些極目遠眺也看不到的地方。

他們是為了生活過得更好,但是變好了嗎?像機器一樣失去思想,領取薪酬,糊口度日,這是美好的生活嗎?

更可怕的是霧霾。

1952年,突如其來的災難席卷整個倫敦,濃煙籠罩,不見天日,當月死亡人數便高達4000余人,此後兩個月造成近8000人死亡,並且損害著每一個人的呼吸系統。

環境汙染不是一個人造成的,其結果也分攤到所有人頭上,自食惡果,無論富貴貧窮,沒有人能躲過。

這一場災難,讓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也終於讓人認識到重視環境的必要性。在未來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他們認真落實相關法案,為了能呼吸到新鮮空氣,他們終於開始保護森林。

原來說慣了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可他們之間的和諧來得並不容易。經歷過殘忍的互相傷害,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平衡。

……

舞劇有伴唱,唱的是中文,英文字幕打在舞台兩側。

但沒有人分神去看字幕,根本不舍得把目光從舞者身上挪開哪怕半秒。不需要字幕,他們就完全看懂了整部舞劇的意思,藝術無國界,在此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舞劇結束,心情復雜的觀眾紛紛鼓掌,有的正在擦淚,忙亂地放下手帕就跟著鼓掌。

這部舞劇其實有些沉重,一開場輕盈得飄飄欲仙,可其實打下的基調就是沉重。是那種天地混沌初開,舉目皆蒼茫的沉重,也是探尋生命本源的沉重。

出場時,那幾個討論門票上女舞者氣質的觀眾又與同伴交流。

“現在你依然覺得她性感嗎?”

“我很慚愧,這種世俗的形容詞根本不應該加到她身上……我不知道該怎麽形容,妖媚而清純,這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確實是可能的;但你見過有人既像一塊冰晶,又有濃墨重彩嗎?”冰晶般剔透,又沉澱了萬物的色澤。

“沒有見過,我想,她是獨一無二的。”

“這一張劇照選得不好。”那是一張半身劇照,手執竹笛,只到腰間,他先前覺得鎖骨格外美麗,“最美的是足面,那種弧度真是上帝的恩賜,我從未在其他芭蕾舞者身上見過。他們只需放一張足尖照作為劇照就夠了。”

觀眾散了場,那些報社記者和電視台的人可沒有走。今天他們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來,並沒有想到舞劇竟然會如此出彩,帶了東方特色的芭蕾,但並不遜於古典芭蕾,他們覺得自己撿到寶了,必須趁機好好采訪。

溫莎主編比其他人更迫切一些,她這時才知道,那個中國舞者說“你會後悔的”是什麽意思。

可不就是後悔,她居然惹怒了這樣一位天賦異稟的舞蹈天才,要是早知道,她絕不會故意去說那句話。

此時,十余位記者,帶著他們的設備,等在劇院的休息室,希望能給他們安排一個采訪的時間,特別是希望采訪第一個出場的女舞者,最好她願意接受個人專訪。

劇院向文工團轉達之後,答應了這件事,不過只答應了電視台和倫敦周報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