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第2/3頁)

“荀大人?”門邊一位青年迎出來,臉型下頜與曹操有幾分相似,但雙眸清正,身量又高,此時溫和笑著,“快請進來。在下曹子脩。”

原來曹將軍的大公子長得這般模樣。

荀彧含笑點頭,面聖在即,顧不及與曹昂說話,便一步邁入堂中。

正堂之中,黑袍男子原本正仰觀墻上書畫,此時聽到聲音回過身來,笑道:“府主人總算回來了,叫朕好等。”

荀彧雖然知道皇帝年輕,可是真的見到了,還是驚訝於那張年輕英俊的面孔,竟是大漢天子。他不敢細看,俯身顫聲道:“臣,司馬荀彧,見過陛下。臣遠來迎遲,請陛下恕罪。”

他不敢擡頭看皇帝。

劉協卻好整以暇,細細打量傳說中的“荀令君”。

只見他約莫三十五六歲上下,正是一個男人最好的年紀,面容清秀,身材偉岸,而氣度通雅,仿佛是長了十歲的楊修,卻更比楊修多了一分叫人心安的沉穩。

“文若近前說話。”劉協微笑著,示意荀彧與他同席而坐,贊嘆道:“只語退郭貢,計定守東阿。子脩父親能為朕守下兗州來,文若功不可沒。”

荀彧恭敬得在皇帝對面坐了,聞言白皙面上泛起淡淡潮紅,壓著激動之情,輕聲道:“區區小事,豈敢勞動陛下掛心。”

劉協所說的,乃是曹操在早期,遭遇陳宮等人叛亂時,險些失掉兗州時發生的事情。當時荀彧明白厲害,孤身應郭貢所請,出城相見,使得郭貢率領萬人退兵,又設計守住了東阿等三城,為曹操保留了一處落腳的支點。這兩件事情,比起荀彧後來在曹操軍中起到的貢獻來說,並不算最起眼的,然而卻是最早展現其應機之能的。

“因朕一信所請,文若留在此間,苦心經營近十載。”劉協嘆息道:“若少帝泉下有知,也該欣慰。”

荀彧原本是守宮令,執掌皇帝的筆墨紙硯等物,在少帝死前,曾侍奉過少帝幾次筆墨。當初劉協寫信給荀彧,請他離開冀州,前往曹操身邊,便曾提到荀彧與少帝的這段君臣之情。

此時再聽皇帝提起先帝,荀彧嘆道:“若漢室先祖有靈,得見陛下,其欣喜之情,恐怕還要勝於臣。”他既是在真情感嘆,也是委婉得在表達,自己對眼前這位皇帝的愛戴之情。

劉協會意一笑,傾身向前,問道:“朕方才就想問了,文若用的是什麽香?”

方才荀彧一走近,他便感到一陣清涼的香氣襲來,立時便覺得提神醒腦。此時世家官員多用熏香,在宮中伺候的內侍甚至會嚼香以清新口氣。

坐下來說了這幾句話,劉協便嗅出那清涼香氣中,旖旎開了涼而甜的花香,仿佛是漫步在冬日雪後的松木林中,卻望見了一片春日才有的花海。

荀彧微微一愣,原本是不管什麽情境下都從容自若的人,此時卻有些慌亂,輕聲道:“是臣自己制的一味香……”

劉協細嗅那香氣,含笑道:“仿佛有丁香與龍腦的峻烈香氣,又有檀香甘甜安穩的香氣……還有什麽?”

荀彧便將所用香材一一道來,見陛下含笑還等著下文,便又道:“其實香料倒也尋常,只是難在配比與炮制。若炮制得宜,便有清淡的花香。若炮制過火,便成了焦香……陛下若喜歡,臣便進獻宮中,為陛下熏染衣袍被褥之香料。”

劉協勾唇一笑,道:“香如其人,文若制的香,只合文若自用。早聞文若愛香,今日一見,朕便放心了。”

荀彧疑惑得望向年輕的皇帝。

劉協笑道:“朕為文若準備的禮物,還望文若喜歡。”便示意曹昂捧上來一只貼了宮中箋的匣子,推給荀彧,“文若回房之後,再打開細品。”

荀彧雙手捧了那匣子,置於膝前,入手沉重,不知是何物,但皇帝的心意已然叫人感動。他捧著那沉甸甸的匣子,一顆心也沉甸甸起來,低聲道:“臣感念陛下心意,親臨戰亂之地,鼓舞將士。只是為陛下安,為社稷安,還請您早日還歸宮中。”

劉協淡笑道:“袁紹不足一提,是必然要失敗的。”

荀彧訝然,皇帝此語,說得平和沖淡,絲毫不見倨傲自大,只是從容自信。只這種沉穩的氣度,以皇帝不足雙十的年紀來說,已是罕見。更何況是在這樣敵軍數倍兵力壓境之時。

皇帝的氣魄,令人心折。

荀彧正在感慨,就聽皇帝又問道:“文若,可知朕為何要來你府上?”

他不解看去,就見皇帝沖他眨眨眼睛,帶著一種年輕人的調皮笑意道:“因為朕知道文若最是忠心,既然袁紹必敗,朕在文若府中,便如在宮中一樣安全。”

皇帝說著緩緩站起身來。

荀彧仰頭望著皇帝,因為這番話,心馳神搖,慢了半拍也忙跟隨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