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第2/6頁)

劉協看著陸遜,見少年因為長時間的講述與激動的心情而面色泛紅,微微一笑,道:“山越為禍,朕有心想為吳地安定之,無奈本地無可用之人。隨朕來的士卒都多是中原人,不慣此地水土。為之奈何。”

陸遜心中一動,對上皇帝含笑的目光,熱血上湧,道:“如蒙陛下不棄,草民願往!”

他這是主動請纓了。

劉協再度握住了他的手,道:“好,好,好。”他連說三個好字,表達了贊賞之意,懇切道:“只是此事現下不宜聲張,待朕為之謀劃。”

陸遜當然明白,若是走漏了風聲,孫氏與周瑜等人絕不會放過自己。

劉協轉而又向陸績道:“朕今日召見四族青年俊才,周瑜等人必然是會知曉的,恐怕不日就會派人來試探你們。其中你年紀最小,他們多半會從你下手,你自己心中有數。朕信得過你。”

陸績時年只有十三歲,但因家世坎坷,其聰明伶俐不亞於成年人,因此朗聲道:“陛下放心就是。他們看我年幼,小覷於我,最是好敷衍的。”

劉協忍不住一笑,攜手送他們叔侄二人出去,又撫陸績發頂道:“朕在長安,有位老師的後人姓盧名毓,也是極聰慧的。等你來長安那一日,朕引薦你們二人相識,當能成為密友。”於是站在殿門處,遙望二人下階而去。

陸績與陸遜直走出行宮後,才覺出方才兩人究竟有多麽激動來。

陸遜掌心滑膩微涼,全是方才與皇帝對談時流出來的汗水,只是在殿中時因為精神全部集中於談話上,直到此刻才覺出來。他輕聲道:“那日小叔你說陛下聽著溫和,但不知為何朱氏等人卻戰戰兢兢。我今日才懂了。”明明皇帝對他們鼓勵有加,但也許是殿內的氛圍,也許是皇帝無形的氣勢,又或者是“皇帝”這個身份的不同尋常,陸遜在方才的面見時,還是感到了一種需要屏住呼吸的畏懼感。

這正是劉協過份輕視,而引得曹昂疑惑的,所謂“天子”這名號的分量。

周瑜與張昭很快就得到了皇帝召見吳郡四族青年才俊的消息。

次日,周瑜張昭與孫權三人便聚在一起商討局勢。

張昭說道:“昨日我得到消息,皇帝召見了四族的青年才俊,一一談話。以二位看來,皇帝這是要做什麽?”

周瑜看起來並不擔心,悠然道:“雖然我已告知皇帝此中內情,但是要皇帝接受這個事實,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他現在還是要做一下掙紮的,這幾日留在吳郡不走,應當是在籌措方法。等到他明白,沒有什麽辦法的時候,自然就會放手了。”

與張昭的沉穩、周瑜的悠然不同,孫權在旁邊,臉上顯露出焦躁之色,他比周瑜和張昭更有一重擔心,那就是步氏臨盆之期將至,如果朝廷還留在吳地不走,那麽這個秘密就要掩蓋不住了。而一旦步氏的事情曝光之後,不但會影響已經有孕的伏壽,還會影響最近對伏壽懷的這一胎非常在意的他的母親吳老夫人,更進一步也會影響到朝廷、影響到皇帝對他的看法。

孫權與周瑜等人合謀,想要實現吳地半自治是真的,但他們並沒有想要從漢朝脫離出去。因此,在他們的計劃中,此後還是要與朝廷有來往的。那麽一個賞識他的皇帝總比一個對他不屑的皇帝要有用的多。

孫權有些焦躁的站起身來,來回走動著說道:“我不管皇帝到底是想要籌措什麽辦法,也不知道他跟這四族的青年才俊昨日都說了什麽。我只想知道朝廷究竟哪一日從吳地走。他們若是不走,我們便沒有辦法讓他們早些走了嗎?”

周瑜見他著急,仍是悠然道:“倒也不是全然沒有辦法。”他慢慢數到皇帝來到吳地的日子,“皇帝來此至今不過十余日,人家萬裏迢迢趕來了,這麽快就趕他們走,未免有些不近人情,總要再給他們幾日時間,到時候他們若是還不走,也就不怪我們用手段了。”

周瑜又對張昭說道:“你一向留意此地的青年才俊,不如就由你去探問一下,昨日皇帝見他們都談了些什麽事情,其中尤其要留意陸氏那一對年輕的叔侄。朱、顧、張三族都還好,投靠於我等的時候也還算是心甘情願。唯有這陸氏不同,當初……”他想到當初與孫策一同征戰,與陸康對陣的那兩年。想到已經故去的好友,周瑜心中一痛,便將下半截話咽了回去。

張昭答應下來,又對孫權說道:“你也不要太過焦慮。你還要每日在皇帝面前侍奉,神色間若是帶出來了,恐怕生出事端。”

周瑜也向孫權看來,忽然道:“照你看來,最近江東長公主可與朝廷有所聯系?”

孫權最近往返於步氏所居的別苑與家中,偶爾面對伏壽的時候,又總是想要躲避,倒是最近這段時間與伏壽的交流沒有從前那麽密集了。從前他雖然與步氏情好日密,但是在政局上、在與朝廷關聯的許多事情上,還是聽從伏壽建議的。此時,孫權想了一想,說道:“這段時日她倒是沒怎麽與朝廷來往。就是前陣子曹昂給她請了那位方氏袁空來;再就是上一次皇帝來張昭家赴宴的時候,我替她問皇帝要了會造提花機的匠人。聽說前幾日那曹昂又帶了匠人去請她看提花機的樣子了。那日我不在家中,未曾得見。除此之外倒是沒聽說她跟朝廷有什麽來往了。”他頓了頓又道:“就算是有什麽來往,大約也是跟萬年長公主還有蔡伯喈的女兒蔡先生來往私信,有些女兒家的話說。畢竟當初她在長樂宮中與這兩位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