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第2/2頁)

其時皇帝遠在吳地,剿滅山越匪徒的戰鬥正如火如荼,在可以預見的數月之內都不會回到長安。

於是在這個孩子處置方案上,劉清與楊彪站在了對立面。

楊彪看來,要麽是盡快上奏成婚,要麽去掉孩子不事聲張。他不能理解劉清的做法,這是要毀了楊修,毀了楊家。

而劉清並不在乎楊修的想法,當初兩人是你情我願,如今孩子在她腹中,那就是她的孩子,孩子的父親是誰甚至不需要給人知道。

當不管是楊彪還是劉清,都很清楚,如果不盡快上奏成婚,那最好是永遠不要讓皇帝知曉。因為皇帝知道的後果,他們都承擔不起。他們無法預測皇帝的反應,但以常理去想,絕不會是好的反應。

而天子一怒,下場大家都明白。

就在這種僵持之下,劉清的肚子一天一天大起來,長樂宮中蔡琰也知曉了內情。劉清稱病不出,專心養胎。因幹系重大,萬一皇帝知曉之後不同意,可能這個孩子就不會面世,而楊家也會被碾為齏粉。所以知情人都很有默契的,一起保持了這個秘密。

直到臨產兩個月前,劉清從楊修處得到消息,楊彪既然阻止不了長公主生下這個孩子,就準備等到生產之後,搶走孩子送去民間,將此事化作飛煙,永絕後患。

劉清不敢求助於蘇危,清楚蘇危一定會上報給皇帝。畢竟蔡琰等人為她遮掩,是出於對她的情誼。而她與蘇危可素無情誼。無奈之下,劉清想到了盧毓。

盧毓自幼在宮中長大,與劉清也算相熟。況且劉清了解盧毓性善,還可一試,於是邀了盧毓前來,和盤托出。

盧毓原本忙於皇帝委派的督建中央書局一事,驟然見了挺著肚子的劉清、聽了來龍去脈,一力擔下了此事。因為一來,盧毓見劉清時,劉清已身懷六甲,他不忍心這孩子沒個下場;二來此事雖然驚駭世俗,但於皇帝無害,只是皇帝知情的時候難免要生氣的。盧毓在皇帝身邊長大,對皇帝的脾氣也了解,所以便為劉清隱下此事,只在信中借著請皇帝來檢閱書局之事,催皇帝速歸長安。

於是就有了盧毓抱劍,守在長樂宮正殿之外的這一幕。

劉清跪在床上,斷斷續續講完了前因,將懷中的嬰兒擱在腿邊,五體投地,對皇帝道:“我向來頑劣,這次自己也知道犯了大錯。陛下怎麽責罰,我都認了。只求陛下允我養大這孩子。就算是要我出家修道、剃發為尼,甚至去配著姑母,我都甘願。”

在現代人的三觀裏,這不過就是個未婚先孕,單身媽媽的故事,不足為奇。

但放在此時漢代,放在長公主與尚書令之子身上,這就是翻天的醜聞,一旦宣揚開來,就是斷送了楊修的政治生命,也斷送了劉清未來的所有可能。至於兩人能不能保住性命,都還要看皇帝的意思。若遇上暴虐的皇帝,一瓶毒酒賜死了楊修,楊家一句話都不敢說;隨後再將孩子送出民間,幽囚劉清,也無人敢置喙。

所以眾人幫著瞞下來,實則是為了救劉清、孩子與楊修的性命。

那嬰孩哭過之後,這會兒倦了,躺在母親腿邊的繈褓裏,那張皺巴巴的小臉睡得紅撲撲的,無憂無慮亦無怖。

劉清深深跪在床上,眼淚洇濕了床褥。

盧毓在後面牢牢盯著皇帝,等待著從皇帝口中吐出的第一個字。

“皇姐的孩子,自然是皇姐來養。”劉協宛如面對熊孩子的家長,憑借良好的素養與強大的自控力,壓下了翻湧的怒意與煩躁,心知此時他一言不發,都要嚇死一群人了,更不必疾言厲色,因此只低聲道:“旁的什麽都不必想,皇姐且安歇吧。”

劉清愕然,死裏逃生的驚喜還未來得及湧上來,先不安問道:“陛下不怪我?”

劉協的確有怒意,此時卻不好對著產後虛弱的皇姐發作,一笑森冷,道:“朕且與楊修理論。”

盧毓在旁聽了,還來不及為長公主感到欣喜,就又為楊修的性命提起一顆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