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平衡荊州(第2/3頁)

現在荊州愈發繁華,馬良在處理許多問題上已經做不到一碗水端平。

之前虞翻怒氣沖沖跟他大吵一架連夜卷鋪蓋跑路,就是因為馬良過於包庇荊州那些跟他同氣連枝互為表裏的世家。

這些人現在有了錢,又通過雕版印刷有了對知識的解釋權,導致不少人家染上了奢靡霸道的風氣,時間長了,他們根本不管朝廷的法度。

犯了法又如何?

我們上面有人!

法正已經聽說劉禪在隴右搞得考試給許多寒門出身的子弟也爭取了入仕的機會,

可如果在荊州推行,那些寒門官吏就算被選拔上來,也會被這些世族抱成團狠狠擠壓。

隴右和南中的豪門世族不聽話,劉禪完全可以舉起屠刀對付,可荊州不行。

有多少人從十多年前就開始支持劉備,幫助劉備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光,諸葛亮的夫人就出身荊州大族,劉禪稍稍處理不好只怕會寒了人心,破壞自己的基本盤。

既然劉備父子不能下場……

石苞就是一個很好的人選了。

他跟馬良不睦,所以針對荊州世族的手段都能極大地限定在雙方私仇的範圍內,石苞肯定也願意做這把刀,成為寒門的領袖。

這對所有人都有很大的幫助,何樂不為。

法正的謀劃讓劉禪幾乎有點呼吸困難。

處理國事,特別是處理政事,還真不是他擅長的方面。

要是所有人能都勁往一處使,一心為國,這天下該多美好。

可惜了……

那是對聖人的要求。

不愧是尚書令,居然能有這樣的謀劃。

劉禪對法正表示了佩服,隨即想到法正是逃難進入益州的,跟那些益州本地世族作對的過程中一定有很深的感悟。

甚至……

見法正的目光有些閃爍,劉禪突然想到了什麽。

“丞相也是這麽認為的?”

“丞相說太子仁敏過人,果然不虛也。”

劉禪又陷入了沉默。

“法令君,我想求足下一件事。”

“太子但說無妨。”

“我想拜法令君為師,學些東西。”

蛤?

一向冷靜的法正這會兒也手足無措,慌忙地道:

“不可不可,絕對不可,

太子之師需請大儒名士,正於經義一道,實在沒什麽見解,仲翔先生遠在我……”

“法令君何必推讓,仲翔先生雖然精通經義,但這治國的手段還是比不過法令君。

禪懇請法令君教我。”

自古皇帝給太子選老師的時候都一定要選個人品端正、學問優秀的人物來授課。

法正雖然忠勇果敢,為了劉備願意犧牲自己性命,但他私底下實在是太差勁,根本不介意使用種種下三濫手段,而且他“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身上根本沒有他祖父名士法真的影子。

大家甚至懷疑是不是法真號稱“玄德先生”,所以才導致法正對劉備這麽好。

而且法正在最需要開始讀書的年紀遇上了董卓之亂,後來又遇上了李傕郭汜(法正就是郿縣人,就是董卓修大宅的那地方),他沒有在戰亂中被一群西涼人綁去當奴隸或者被戰馬直接踩死就已經很不錯了。

研究經典?

靠經典能打跑董卓、李傕郭汜?

法正平生所學都是讓自己盡力活下去的法子,這些手段都是他自己從屍山血海中研習,在逃難路上和孟達互相扶住時領悟。

學這玩意……

不知道要把太子教成什麽模樣了。

劉禪見法正推辭,反而更加堅決——

讓石苞當治中從事這種事劉備和諸葛亮肯定已經考慮清楚,並暗中同意。

只是法正認為劉備和諸葛亮公開宣布此事,無異於打馬良的臉,

倒是由他向劉禪舉薦比較好。

反正他法正名聲本來就不太好,也跟馬良沒什麽交情,馬良也拿他沒招。

這提拔石苞的恩情讓給劉禪,也能讓石苞這個被馬謖弄來的寒門子承劉禪的恩情,以後要更加努力為劉禪當牛做馬。

這是一樁陽謀。

劉備和諸葛亮能想到,法正能想到。

劉禪雖然也能想到,但真讓他去謀劃,以他現在的見識可遠遠謀劃不出來。

有了阿姐的幫助,蒸汽機和火藥都弄來了,想要恢復河山,重塑漢室想來並不困難。

但想要讓大漢長治久安,制造一個更好、更美滿的社稷,劉禪還要學習。

14歲的他回首12歲的自己時,滿滿感覺當年的自己幼稚且愚蠢,

想必多年後回首自己也是如此。

他在武事上拜馬超為師,文事上也同樣需要一個優秀的老師。

他覺得法正就不錯。

見法正還要推辭,劉禪索性直接拜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