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2/4頁)

安邑城作為魏國前都城,裏面的貴族確實有點多了。

而為了保障這些貴族,以及守城將軍、士兵們的生活,確實只能向百姓施壓。

安邑城的事情是個例,但也可以不是個例。

不管王翦與信陵君二人對這件事到底是什麽看法,利用這件事減少戰爭傷亡,進而達成此次出征的目的,都是他們作為主將的責任。

而想要達成這一目的,擺在他們面前就有一個捷徑——

一個是盡快落實安邑城內百姓的訴求;第二,派人四處宣揚安邑城發生的,讓人知道安邑城百姓反抗的緣由,和成果,讓其他城市的百姓看到希望。

而這也並不難達到。

他們出征前曾聽太後提過一嘴,各國權貴太不重視百姓,也太不重視輿論在戰爭中的作用。

他們一開始還沒明白這是什麽意思,如今稍加聯想,哪兒還有不明白的?

畢竟在和平時期,太後曾派呂不韋到中原各國做生意,可以說在各個城市都安插了無數的喉舌,只要將那些人利用起來,何愁目的不成?

於是在魏國統治階層甚至還未反應過來的時候,魏國剩下的城市中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流言。

不是一個人都注意到,但在安邑城的戰報傳到這些城市之前,無人在意。

因為對這個消息在意的老百姓,無人在意。

而等他們在意了,卻已經晚了。

聽到安邑城消息百姓們,一開始只是將那些消息當做傳奇故事在聽,而當官方消息發布之後,百姓中窮苦卻心思活絡的那些人,已經入了心。

而這些人一般在百姓當中,還挺有號召力。

於是……

一場轟轟烈烈的“打貴族、分田產”的行動就開始了。

雖然勝敗都有,但總的來說也是勝多敗少。

畢竟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勝負受到人數的影響遠遠比熱武器時代大,局限頗大。

何況這些“戰爭”還是發生在城市內。

百姓勝利了的城市,結果不言而喻,要嘛百姓自己先將土地分了,等著秦軍到來;要嘛等著秦軍到來,再分土地——

一來以行動表示自己對秦國的順從;二來百姓分配不一定服眾,一旦分配不均又是一場戰爭。

若是失敗,權貴也不敢多做什麽。

畢竟秦軍的威脅近在眼前,他們也不敢去賭腹背受敵的可能。

百姓大多被關起來,也就完了。

魏國的都城大梁也發生了不小的異動,但因為大梁距離安邑城非常近,王室貴族們反應及時,局勢很快就被控制住了,並未對大梁造成太大的影響。

但也正因為大梁距離安邑太近,秦軍在攻下安邑與周邊幾個城市之後,便直接將其包圍了。

魏王下令,死守不出。

大梁城城墻高聳,想要攻城並不容易。

於是王翦與信陵君兵分兩路,王翦等將領帶著一半兵力撤走,迅速攻下了支陽、在陽、河間等地。

打完回來,信陵君仍舊圍著大梁,魏王不敢出城。

期間魏王得知王翦離開,曾數次派出使者在城墻上“動之以情”,希望信陵君可以念在出身魏國的舊情誼上,帶兵撤出魏國。

畢竟,魏國是他母國啊。

信陵君又不是尋常百姓,甚至不是貴族,他可是魏國王室,前魏國公子。

信陵君充耳不聞,不但如此,他還反向勸說,直接將派來的使者說得生出了大開城門投降的想法。

魏王嚇得不行,最後只能親自上陣。

可惜信陵君油鹽不進。

不但如此,他還挑破了兩者間的窗戶紙,將自己與魏王這一脈的仇恨放到了明面。

魏國百姓這才知道,信陵君為何身為魏國王室,卻投向了秦國。

戰況陷入了僵局。

魏王不出,信陵君也不得入,只能互相僵持。

這中間,信陵君還差點兒被刺殺了。

殺人者還是信陵君的老熟人,當初為前任魏王出謀劃策,差點兒將其坑死的龍陽君。

龍陽君能在年老色衰之後仍得寵幸,甚至在這一任魏王上位後,也頗得重視,靠的就是他的腦子,以及他出眾的武藝。

可惜信陵君身邊重兵把守,他雖然讓其受傷,自己也丟了性命。

這個時候受傷,可不像是現代那麽輕松。

其中最大的威脅就是傷口發炎。

畢竟戰國也沒抗生素。

好在軍營備著烈酒,消毒之後信陵君僥幸挺了過來。

但也因此,他對魏王最後一點兒親情,也沒了。

原本還想以自己的功勞換這個侄兒一條命,如今看來,大可不必——

他想著讓魏王活,魏王可想著他死。

有這功勞,他拿去救其他與自己關系更好的後輩不好嗎?實在不行,留著加官進爵不也不錯?

等到王翦回來,看到的就是一個對魏國王室態度大變,變得鐵石心腸的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