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大寧

大寧就在喜峰口外,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乃是塞上重鎮。

有大寧在,直接將北京的邊防線向北推了數百裏,只要大寧不失,北京決計不會有動則數驚的地步。

朱祁鎮一看大明的邊防圖,從來沒有感覺到有安全感。

當然在地圖之上大寧還是大明所有。但是實際情況上,朝廷在大寧早就沒有駐軍了。

這一件如果說起來,還是從靖難說起來。

太宗皇帝扭轉戰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出塞下大寧,挾寧王,收塞上雄兵,這才讓太宗皇帝有了與建文抗衡的本錢。

當時太宗皇帝為了大寧兵,連北京都不顧了。

當時仁宗皇帝被南軍包圍數重,奮力攻打。太宗皇帝都棄之不顧。

但是收大寧兵入關,並聯系兀良哈三衛,讓太宗皇帝對南兵有了抗衡的本錢。但是也留下一個問題。

就是大寧。

大寧並非一開始就有的。

而是洪武年間為了進攻遼東而修建的。

洪武年間捕魚兒一戰,大寧就是出兵地之一。

但是這樣重要的地方,太宗皇帝將兵全部撤走了。大寧城如何守,於是乎大寧一地就空了。

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恢復過來,似乎充當了朝廷與韃靼之間的緩沖區。

但是朱祁鎮很明白。

一塊地方,自己不去占領,寄希望於別人不占領,這是妄想。

朱祁鎮實在不明白,大寧這麽重要,直接關系到朝廷的安危,如何能夠空置。

這個問題,幹系太大,關乎太祖太宗宣宗三個皇帝,金英,王振,亦失哈三人,心中頓時一沉,不知道該怎麽說。

既能避尊者諱,又將其中意思告訴朱祁鎮。

至於王振更是不管不顧,就好像沒有聽見的一般。

亦失哈說道:“太宗,宣宗皇帝都又重置大寧之意,只是耗費太大,洪武時建立大寧城,曾經免除北方數省的賦稅,讓百姓向大寧輸糧,一連數年,大寧存糧最多的時候有六十二萬石,用寶鈔一百二十多萬錠。”

“可以說傾北國之力,為此一城。”

“大寧本身,易攻南守。所產根本不夠大軍所用,年年需要關內運糧。只是永樂以來,北方屢興大工,又數次北伐。”

“北方積蓄為之一空,重建大寧城根本出不了這一筆錢。”

朱祁鎮也知道,永樂年間到現在,即便是太皇太後罷一切不急之務,其實還有很多大工要建。

河北乃是靖難的主戰場,本來就殘破不堪,而後又有修建北京城,修長城,支持大軍數次北征。

太宗皇帝北征,動則五十萬之眾。供應這麽多的糧草,不可謂不勞師動眾。

如此下來,北方哪裏能支撐起大寧這一項大工程。畢竟大寧城已經放棄這麽多年了,當初的大寧城,早就成為了廢墟。

想要在大寧駐軍,恐怕要重建大寧城。

一想到耗資之大,即便是朱祁鎮也是暗地搖頭。

北方的糧草緊張,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而今如今需要完成的大工程有,北京城的收尾工程,從永樂年間修到而今,北京城也算不得完工。

除此之外,宣宗皇帝的寢陵,長城的修建。等等。

這已經讓內閣有一點喘不過氣來了。再加上大寧城?

即便是朝廷有能力修建大寧城,太皇太後也支持,但是戰略環境已經變了。瓦刺打敗阿魯台,一統草原。

這樣的情況之下,修建大寧城,非要與瓦刺碰上一下不可。

雖然不知道下面的軍戶實力如何,但是單單從將領上來說,朱祁鎮對大明而今的將領,信心並不是太足。

朱祁鎮心中微微一嘆。錢糧,錢糧,錢糧。大明朝的財政危機,似乎來得太早了一些。

朱祁鎮按下這一件事情不說,問道:“朕聽說,大寧乃是太宗皇帝割讓兀良哈三衛的?”

這個說法從來是傳得沸沸揚揚的。

金英聽了立即說道:“陛下,其中是有隱情的。”說道:“靖難之時,非常時期,太宗皇帝有默許,在太宗登基之後,早就將這一件事情給推翻了。”

“兀良哈三衛,一直沒有在大寧放牧,雖然時常有越界,但決計不敢在大寧多停留。”

朱祁鎮聽了微微點頭。

言外之意,這一件事情太宗皇帝大抵是做過的,不過再太宗登基之後,早已翻篇了。太宗皇帝的黑歷史,不好多問。

不過,大寧現狀如果再持續下去,隨著挖側的崛起,大寧這一帶的空白,恐怕不能持續下去了。

朱祁鎮將話題拉回來,說道:“亦公公,遼東的糧食可以自給自足嗎?夠不夠賑災女真?”

亦失哈連忙說道:“遼東沒有府縣,唯有衛所,所有衛所屯田加起來,在兩萬頃,每年只能種一季,所得僅僅能自足而已。想要與女真通商,恐怕也要從南方調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