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於謙(上)(第2/2頁)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

因為於謙的事情,皇帝特別在早朝之後,留下楊士奇奏對,問得就是於謙何時入京?

楊士奇雖然在很多事情上不說話,但是卻是心中明白的很,即便是宮中一些事情,也萬萬瞞不過他這個三朝老臣。

他知道,皇帝在秋日那一場風波之後,變得安分多了。每日除卻雷打不動的讀書之外,又開始在侍衛的指點之下,練習騎射。

奏折也看,但是再也不發一言。

越過太皇太後召見大臣,更是沒有的事。

唯一一次,也就是這一次問於謙。

楊士奇這才明白,於謙在皇帝心中可是簡在帝心。比他想象之中還重要。

於是楊士奇對於謙的態度也變了。

到了楊士奇這個年紀,有些事情,他都要想了。

比如後事。

楊士奇只有兩個兒子,長子不成器也就罷了,但是狂妄不知收斂,殘害百姓,有時候楊士奇就想親手將長子給殺了,清理門戶。

但是下不了這個心。

似乎因為長子的原因,對次子的管束又太狠了。

此子老實倒是老實,但是想在朝廷上立足,卻不能僅僅是老實。所以楊士奇政治遺產,卻不是他們能夠繼承的。

楊士奇有心在年輕一輩之中,選出幾個人來。以免他死後,朝廷青黃不接。

楊士奇選人的標準有很多,但是其中有很大的分量,就是與皇帝的關系如何。

有明一代,仁宗東宮諸臣,是與皇家關系最好的。可以說君臣知遇,善始善終。仁宗皇帝宣宗皇帝對大臣,猶如家人。

也正是因為這樣親近的關系,東宮諸臣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才有仁宣之治。

雖然不好聽,但是臣子最重要的不是才能,而是聖眷。

楊士奇不知道於謙到底如何入了皇帝之眼。但是既然皇帝記住於謙。楊士奇心中於謙的分量,就大大加深了。

今日一試,於謙清廉有節,又有城府,不是如李時勉一般,忠直有余,權變不足。畢竟在內閣的位置,不能光憑忠直來辦事。

楊士奇將皇帝受罰之事,給於謙說了,自然有春秋筆法,有些省略。對皇帝與太皇太後都有所美化。最後楊士奇問道:“你覺得皇上之心,如何?”

於謙說道:“陛下天資聰慧,繼承太祖太宗清凈大漠之心,亦知道虜不可驟滅之理,實乃朝廷之福,只是可惜,而今天下衛所,早就不是太祖太宗時候了。大軍不北伐尚可,一旦北伐恐怕淇國公之遇,復現於今日。”

淇國公丘福授命北征,全軍覆沒。這是永樂一朝少有的大敗仗。

楊士奇說道:“這也是太皇太後讓你擔任講官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