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

楊士奇說道:“臣以為李時勉雖有差錯,但他對朝廷一片忠心,又是陛下的講官之一。應當優容之。”

太皇太後說道:“旁的事情,我老太婆也就不過問了。但是李時勉將王振說成罪大惡極,百死莫贖。如果朝廷不做處置。”

“外邊的人該怎麽說皇帝。”

朱祁鎮心中一動,這才明白太皇太後出面的原因所在。甚至為他撐腰的原因所在。

是因為,太皇太後知道朱祁鎮的策略對大明天下好?是知道未來海洋的潛力。

不,純粹是為朱祁鎮的威信。

於謙的話,太皇太後聽了一半。

是要讓朱祁鎮吃些苦頭,才知道在朝廷之上做事的難處。

但是讓朱祁鎮吃些苦頭的同時,也不能傷害到朱祁鎮的威信。

既然朱祁鎮想做這一件事情,太皇太後就一定要讓他做下來。這與太皇太後對海洋的敏感無關,純粹是愛孫之心。

楊榮聽了,似乎揣摩到太皇太後的心意,立即出列道:“太皇太後英明。臣以為李時勉之過,不宜留在京中,當遠竄邊州。”

楊士奇聽了,沒有說話。沉默起來。

似乎對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太皇太後看著楊士奇,說道:“遠竄怎麽夠,難道不論死嗎?”

楊士奇雙眼微微一眯,從朱祁鎮的角度去看,卻見雙眼之中精光閃爍,說道:“李時勉乃是先帝留下的諫臣,海內皆知其忠直,又為陛下講官。以小事誅殺大臣,恐怕這才最傷陛下之明。”

“且李郁論死,一日誅殺兩員大臣,臣以為恐傷百官之心。”

朱祁鎮心中暗暗揣摩:“原來李郁的小命要用再這裏。”

不管是國子監祭酒,還是兵部侍郎,都可以稱為高官了。李郁的死已經敲定了。又不是什麽大事,連續誅殺大臣,的確讓下面的人不安。

太皇太後說道:“既然如此,楊首輔以為當如何?”

楊士奇似乎早有準備,說道:“李時勉今日早朝失儀,當罷官國子監祭酒,放邊遠府縣為知縣。”

“不過,下西洋之事,既然子虛烏有,朝廷也當明文下詔,以正視聽。”

太皇太後說道:“好,既然今日談下西洋的事情了,皇帝,你說說你的意思吧。”

朱祁鎮大腦在飛速運轉,分析太皇太後與楊士奇之間,每一句對話。對每一個詞匯進行推敲。

之前不明白,但是而今他來之前,才被太皇太後點撥一二,所以總結他之前有過的資料。只發現他們背後的交流。

正暗暗揣摩的時候,被太皇太後這麽一說,心中立即明白。

太皇太後是讓他在這幾位大佬面前露臉,讓他有顯示自己能力的機會,朱祁鎮心中感動之余,輕輕咳嗽一聲,說道:“朕下西洋之事,勞民傷財,不可再行,但是朝廷在南洋也有不少臣子。”

“如果僅僅外藩也就罷了,許他們朝貢即可,但是有不少漢人在,朝廷總要為他們著想。朝廷船隊不再南下,總不棄之如鄙屢吧。”

“所以當想一個妥當的辦法安置。”

朱祁鎮本想繼續說下去,忽然心中一動,福至心靈,說道:“朕向於講官問策,於講官之言,甚合朕意,今日諸位都在,不如讓於講官說說。”

這話從朱祁鎮口中說出來,恐怕就沒有緩轉的余地了。但是從別人口中說出來,朱祁鎮還能在看似中立的位置上,折中一下。

而且太皇太後讓朱祁鎮在大臣面前露頭。朱祁鎮更是想到了蹇公的話,自然知道,這種時機,寧可少做事,不能做錯事。

讓於謙上,一旦真通不過,也不過是朱祁鎮誤聽人言而已。

這是進可攻退可守。

這也是朝廷上的爭鬥,都是小嘍啰先上的原因所在。

而於謙在這樣高的會議上,也只能當一個沖鋒的小嘍啰。

太皇太後看了朱祁鎮一眼,心中暗暗歡喜,說道:“那就讓於謙來一趟吧。”

於謙不過片刻就來了。路上已經有小太監將情況告訴他了,他立即會意,將之前商議好的方案,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就是在南海擇一處海港,與南洋各處漢人通商。

並在朝貢貿易之下,列出一個單獨的民間貿易一項。作為朝貢貿易的補充。而今只允許舊港宣慰使的百姓來往於南海之上。

其他地方百姓暫且不許。

從於謙口中說出來,幾乎都是在海禁政策之上打了一個小小的補丁而已。

但是三楊都不是傻子,如何不知道這其中奧妙,尤其是楊榮。是福建人,福建又是海商最多的地方。

既然而今明朝的法網而是嚴密,但依然擋不住百姓冒死跑海。

就楊榮本人來,自然也想開海禁。

但是海禁這個政策,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一個單純的政治問題,而是經濟,軍事,政治,乃是民情糾結在一起的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