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下)

只是這樣的事情。朱祁鎮自己空想也是沒有用的。

他如果在乾清宮之中,自然可以將麓川的資料全部拿過來,但是而今,朱祁鎮只能自己回想關於麓川的事情。

後世沒有麓川這個國家。並不是說麓川的實力不強。

恰恰相反,麓川是相當強大的。

首先麓川的興盛並非源於今日,乃是在元代就有了,元代末期,雲南之地,雲南梁王與段氏爭權。無暇顧及麓川。

麓川思家就此發家。被元朝招安,成為雲南行省六路總管府之一。

這也元代的特色,其實元代邊疆看似廣大,但是實際上,元代統治相當的粗陋,很多總管府就是這種獨立半獨立的政權。

這個時候就是思任發的太爺爺,思可法統治時期。

到了洪武十五年,思可法的孫子,也就是而今思家家主思任發的父親,思倫發統治時期。

這個時期思倫發將思家的家業發揚廣大,成為西南霸主,他的實力有多強。麓川統治的區域,北邊到藏地,東邊到了景東,南邊就是緬甸。

可以這樣說。

用現代的地圖來看,就是占據緬甸北部大部分,已經老撾一部分,雲南一部分,自然也有泰國一部分。

據說兵力最強盛的時候有三十萬之多。

很多人都將麓川視為南詔,西夏。

甚至麓川與緬甸之間也有沖突,很多決定應該是緬甸勝利吧,不,結果是麓川將緬甸按在地面摩擦。

不過,麓川的核心地區,就是而今的雲南瑞麗縣。朝廷不允許有這樣的強大割據政權。

於是乎,在洪武十七年,大明朝與麓川第一次較量開始了。

思倫發一面向朝廷朝貢,表示順從,另外暗暗繼續力量,準備大舉東進。只是思倫發固然不是弱者,但是太祖皇帝更是老狐狸。

早就嚴陣以待,特別是沐英在這一戰之中,以三萬之眾,大破麓川十幾萬人馬。以火銃對付象兵,大破之。

思倫發大敗向朝廷請和。

太祖皇帝一面答應下來,一邊毫不猶豫的將麓川東邊的地方,一個個冊封土司。如此一來,強盛的麓川也就四分五裂了。

這也是太祖皇帝看出了麓川致命的弱點。

那就是麓川的統治各部,其實是隸屬各地頭人的,麓川本部人馬是相當有限的。沐英對麓川的消弱也是不間斷的。

甚至思任發也是作為質子在沐家長大的。

到了永樂十一年,思任發上位。

思任發知道朝廷的強大,故而表現的恭送之極,朝貢不絕。但是另外一方面,思任發並不甘心如此,故而永樂年間,他對朝廷恭順之余,對其他方面就不一樣了,東征西討,將西邊,南邊的土司,一個個兼並。

到了仁宗繼位之後,大明戰略轉向,從對外擴張,變成了收縮。

如此一來,思任發小心試探了朝廷幾次,發現他即便吞並忠於朝廷的土司,朝廷最多不過是切責而已。

於是乎,他的膽子就大了起來。

隨著仁宗宣宗去世,安南棄守,這一系列行為,更是鼓勵了思任發的膽子,於是從正統初年開始,他的一系列動作,就超出了朝廷容忍的底線。但是他絲毫不顧,到了而今,他已經恢復了麓川全盛時候的版圖。

可以說盛兵三十萬。

當然了,朝廷對西南土司的戰鬥力,從來是鄙視的。

當初沐英用三萬士卒大破麓川。

只是大明朝有幾個沐英,但是即便沐英身後也是源源不斷的援兵,當時太祖已經準備派十幾萬兵馬入滇。

只是援兵未到,沐英已經奏報大捷而已。

而今朝廷兵力遠遠不如當初,正統三年兵部正式上報缺額,一百二十萬之多。各地方軍隊的戰力也遠遠不如當初。

朱祁鎮回顧了麓川的歷史,再看眼前的局面。

打是一定要打的,只是如此一來,想要征服麓川,兵力最少要三四十萬之多。這些軍隊,決計不能是空額的。

那麽以朝廷而今的兵力,卻不夠了。大明重兵所在,不是其他地方,只有九邊。但是瓦刺強盛,瓦刺在脫歡的帶領這下,這數年來,一直大勢擴張,整合內部,特別是阿岱汗之死。

雖然阿岱汗是死在明人手中。但是不管怎麽說,阿岱汗死了,脫脫不花成為草原之上唯一的大汗。

草原各部紛紛擁戴。

如此一來,脫歡的實力大增。

隨即他對九邊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的。這個時候從九邊調兵,朱祁鎮並不覺得是一個理智的行為。

大明國防重心,從來沒有變過,就是九邊。

雲南即便丟失,對大明來說也是痛心疾首,但是如果九邊被瓦刺突破,卻是生死存亡。

但是不從九邊京營調兵,又從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