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2/2頁)

至於朝鮮,安南的使者是都在。

正統年間,還有一些永樂遺風,而永樂年間京師之中外國使節更是數不勝數,最多的時候,有七十多個國家。

這種種原因下,在北京城以工代賑的效果並不好。

但是在盧溝河下遊,朝廷也沒有那麽多的工程來做。

朱祁鎮問道:“你估計四縣災民到底有多少?”

於謙說道:“臣只能保證順天府境內,大概有三萬七千人有余,但是直隸其他府縣有多少,卻不是臣可以知道了。”

朱祁鎮看了一眼楊士奇。

楊士奇咳嗽兩聲,說道:“陛下,臣以為盧溝河威脅朝廷安危,自然要好好修一修了,特別是宣德元年,宣德五年,這兩年都有過大修。該怎麽修,下面人都很清楚,所以以工代賑是可以的。”

“但是南邊的府縣,卻不好妄自興工了。”

“臣以為還是開倉放糧賑濟的好,臣已經從山東調來一批糧草,足以賑濟河間,保定兩府了。”

朱祁鎮也知道這其中很多事情。

工程建設從來是貪汙的重災區。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沒有差別。

楊士奇更是明白這一點。

所以他支持盧溝橋工程,但反對其他地方以工代賑。

乃是盧溝橋河道,不是新鮮事。大致需要多少,楊士奇心中其實是有數的。更不要說,於謙是這個工程的負責人。

雖然而今還沒有說,但是楊士奇用腳趾頭都能猜出來。

楊士奇信得過於謙。但是其他人未必信得過了。

更不要說,之間沒有規劃,倉促上馬,又有災民的生計所系,做得好,自然是一舉而數得。但是楊士奇不得不做好,如果做不好該怎麽辦?

同樣的修黃河,有人能修一次,能用百年,但是有人能修成:“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這裏面的貓膩,實在是太多了。

楊士奇老了,有一些保守。

有些事情,他寧可多花一點錢,也不去想什麽一舉而數得。事實也證明,越是花樣多的事情,越是有技術含量。

大明官僚到底有沒有這種組織能力,楊士奇表示懷疑。

朱祁鎮說道:“楊首輔所言極是。此事暫且不提。先說盧溝河,先生也說過,宣德元年,宣德五年大修過,正統元年也小修過。”

“每次多則動用數萬人工,少則動用數千人工,已經幾乎是年年修,但是即便是這樣,隔三岔五,盧溝河也要決堤一兩次。”

“朕登基以來,元年一次,今年又一次,這一次大修之後,又能支撐幾年?朝廷就是金山銀山,也不能這要揮霍。而百姓要遭受幾次這般苦楚。”

“故而今天,就要這一件事情說清楚?盧溝河怎麽修,才能一勞永逸,從此再也不決堤。”

朱祁鎮的話,擲地有聲,但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