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

朱祁鎮雖然按時上朝,但是他花在批閱奏折上面的精力,卻大大減少了。

甚至列出標準,很多事情有前例可循。或者是常規事務,都以內閣為準。王振直接披紅,用印就行了。

凡是下面有爭議,或者說沒有先例。而且有一方重臣覺得特別重要的。朱祁鎮才看。

其余的奏疏,大多都由王振處置了。

如此一來,王振的權力大增。

這樣做,並非朱祁鎮懈怠了。

恰恰相反。朱祁鎮比之前更忙了。

他忙著召見大臣,與他見過客的講官,他從頭到尾都召見了遍,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五軍都督府各都督,乃至邊關將領,比如楊洪。如北京附近的縣令,甚至百姓。

朱祁鎮甚至親自去過一次仁壽皇莊。

不要小看,這個仁壽皇莊,這才是皇家第一個皇莊。後世北直隸這裏,不管是皇莊,還是勛貴的莊園占據了北直隸大部分的土地。

成為大明兼並最厲害的區域,沒有之一。

召見最多的還是於謙。

於謙似乎回到了當初剛剛來到京師的時候,與皇帝簡直是形影不離。很多時候,都宿在宮中。

這也是楊士奇提醒他的。

治理朝政,決計不能東一下西一下的,必須有一個整體的規劃。

朱祁鎮這一段是頻繁的召見大臣,甚至微服出京,視察黃莊,研究北京土地的兼並情況。

就是為了今後一段時間,制定一個總計劃。就如同後世的五年計劃一般。

當然了,這個計劃到底要執行幾年,就真不好說了。

眨眼之間,兩個月的時間在朱祁鎮忙碌之間過去了。

盧溝河工程已經開工了,孟瑛已經與沐昂會師了,兀良哈也被楊洪大敗,夾著尾巴逃回去了。

朱祁鎮數月的辛苦,終於出爐了。

在正旦朝會之上,朱祁鎮正襟危坐。王振站在百官之前,陰陽頓挫的將一封詔書讀了出來。

這封詔書,後世稱為正統五年正旦詔。

被稱為朱祁鎮正式親政的綱領性文件。

這一封詔書,首先開宗明義的將行在改為北京,確定了北京乃是國家首都,而南京乃是國家陪都的地位。

這一點百官其實都有預料。

前文也說過,北京的地位,其實乃是三代皇帝不同意見的表達。太宗想讓立北京,後來因為三大殿被焚,就改為行在,但是太宗皇帝從來沒有回南京的意思。

但是太宗去了。仁宗想要遷都南京,這假行在,眼看就成為真行在了。但是仁宗短命,宣宗繼位。

但是宣宗卻不想去南京,但又不好打父親的臉,於是乎北京就名為京師,寫做行在。

誰都知道,這種狀態不能長久。大明京師已經遷不回去了。

朱祁鎮親政,又下令重修三大殿,將行在改為北京,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但是下面的情況,卻不一樣了。

下面幾條可以歸納為京師根本策。

首先要將北京城修完工,各城樓,乃是城中的鐘鼓樓一並動工。隨即說明北京依靠漕運支撐,其中風險巨大。

而一國之都,不能自給。更不能支撐邊關。隱患巨大。

所以,確立北京為根本。

下面一系列行政手段。都圍繞著這一點來行進的。

首先,北直隸建省,名為直隸省,治天津。於謙為直隸巡撫。至於直隸省與順天府的劃分,卻沒有細說。

總體來說,大直隸小順天府。

不能讓順天占據太多,將會從順天府劃分出幾個縣城,再從其他府中劃分出幾個縣,建立天津府。

要知道,而今的天津還是衛所。

又牽涉到,廢衛改縣。

不過,在上面並沒有細談。

並公開說明,一系列治水規劃。於謙這直隸巡撫一上任就是死磕河北水系治理了。而且宣布了吏部選官的新原則。那就是凡是治行好的地方官,在調入中樞之前,都必須在直隸省任職,並增加直隸省進士錄取名額。

要知道,分學區錄取,乃是太祖皇帝的辦法,先是將天下分為南北榜,後來又分為南北中三榜。

如此一來,直隸省在朝廷的力量大增。想想就知道,今後朝中大臣,大多都是有直隸擔任地方官的履歷,甚至直隸本身的進士也不少。

這關系下來,將來朝廷之中,有一個直隸派,朱祁鎮都不奇怪。

不過,這些政策,是朱祁鎮與很多人討論過的結果。甚至直隸派的出現,朱祁鎮也是有意為之。

即便北京是大明的首都,那麽將來出現一個直隸派,最少比一個江南黨好多了吧。

因為在很多問題上,直隸人是與皇帝站在一起的。

就好像是西漢的關中本位一般。

隨即設立遼東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