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海漕(第2/2頁)

讓李時勉用命去壓這麽一個可能,朱祁鎮於心不忍。

但是一瞬間,朱祁鎮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海運。

朱祁鎮不只一次,想過海運糧食。不能讓北京的糧食都綁在一條運河之上。他所作所為,更多是循序漸進。

比如將金絲楠木改為遼東大木。

而遼東大木多以放排入海,而後海運入京。就是將木頭綁在一起,做成木排,順著鴨綠江,或者遼河入海,入海之後,船只再拖著,去天津。

這一路,省工省力,到了天津之後,也能走運河。等到了通州,距離北京也就不遠了。

這一段海上的路程,足以讓朱祁鎮增加水師。

有這個由頭,想來北京與遼東的聯系可以多走水路。先在渤海這個澡盆之中發展水師,將來再一步步發展起來。

總之,海運雖然重要,但是在朱祁鎮的辦事清單之中,還是比較排後的。

畢竟是有輕重緩急。

只是而今,他發現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而今大明核心地區的糧食危機,並非是朝廷沒有錢,而是朝廷沒有糧食。甚至是朝廷未必缺糧食,僅僅是緊張而已。

更重要的問題,是運不上來。

運河的運力是有瓶頸的在,特別是在宣德年間額定四百萬石之後,早已因循守舊,想要在半年之內,運輸數百萬石糧食,根本不可能。

因為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並非是你說加多少,就立即能加上來的。

這個時候,如果李時勉能將廣東的糧食通過海運,運送到天津,那麽朱祁鎮就能名正言順的保留一條海運的渠道,以備不時之虛。

而今建立起這一條渠道,也很容易,因為鄭和,王景弘等人,雖然已經都死了,但是當年跟隨鄭和下西洋的三萬人卻沒有死光。讓他們組建一支船隊,還是可以的。船都是現成的,雖然這些船已經分撥給沿海衛所,但是東西還在,在組織起來就行了。

為什麽要選李時勉。

因為這一件事情最大的問題,並非能力,而是思想。

南京一帶的糧食都在各地官府的倉庫之中,想要調糧食,朱祁鎮不先說服內閣六部,乃是言官都不行。因為這樣的動靜,即便在南京,也是瞞不了人的。

但是廣東就不一樣了。

廣東畢竟偏遠。

朱祁鎮思來想去,覺得即便沒有旱情,讓李時勉運送一次糧食也沒有什麽錯,即便這一次朝野上下不允許,也算是開了先例。

將來有第二次就好辦了。第二次,第三次之後,大家都會習慣的。

朱祁鎮想到這裏,即便再不忍心,也不得不為了,他向李時勉行了一禮,說道:“朕將北直隸百萬百姓,就托付於先生了。”

李時勉頓時覺得熱血沸騰,說道:“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