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

只是越是這個時候,朱祁鎮越是不能輕易松口。

既然雙方都有意,剩下的事情就進入討價還價的環節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所言不錯,只是海關之事,不僅僅是錢財,還涉及海外,朕要派內臣監管。還有也需要給太皇太後一個交代。”

楊士奇說道:“今後各海關都派戶部主管,內臣監管,並每年出一百萬兩供奉太皇太後。陛下以為可否?”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這就定下來吧,不過開海各處,都定下來嗎?”

楊士奇說道:“還沒有定下來,這須陛下聖裁,只是而今賑災事務繁忙,除卻天津之外,其余各處,要明年再說不遲?陛下以為如何。”

朱祁鎮說道:“甚好。”

楊士奇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將其他方面的主動權讓給了朱祁鎮。

因為以海關的錢景,即便每年供奉宮中一百萬兩白銀,也僅僅是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甚至更少。

朱祁鎮說道:“以朕的意思,就福建泉州,浙江寧波,南直隸松江,山東登州,直隸天津,遼東金州。這六處開海。將來看情況,再做增減。”

其實朱祁鎮並不想多增加港口了。

原因很簡單。

管理問題。

這些地方幾乎遍布整個海岸線,一省有一個。再加上將來的香港,也就是七處海關了。

楊士奇統統答應下來了。

主要是楊士奇已經看出來,自從朱祁鎮在新安捅破窗戶紙之後,已經成為大勢了。

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上有皇帝支持,沿海各省也有相當多的支持者。已經是攔不住了。

楊士奇正式答應下來,從此大明進入了朝貢貿易與商業貿易並行的階段。

只是,遼東金州,山東登州,南直隸松江,浙江寧波,福建泉州這些地方到了明年可能才開始做準備。

但是天津卻要現在就開海了。

因為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陛下,臣以為海上運輸風浪極多,如果官運則情弊叢生,民運則監管不利,臣以為天津關稅不當收銀,當收糧食。”楊士奇說道。

朱祁鎮沒有想到這一點,說道:“收糧食?”

楊士奇說道:“每一艘到天津港的船只,必須交納與關稅同價的糧食。如此四方糧食必將雲集天津。朝廷缺糧之患,自然解除了。”

朱祁鎮忍不住說道:“先生好主意。”

其實明朝前期一直沒有斷過對海運的嘗試。甚至就在今年有人提出膠東運河,就是在登州與青島之間,挖一條運河,能讓船只避開山東半島,躲過遠洋的風暴。

這個運河在元代就有過挖掘,只是挖掘的人發現,最中間的質地乃是巖石,所以很難挖開。

只好做罷。

朱祁鎮不是沒有打過海運的注意。卻也覺得海運情弊太大,監管困難。這是朝廷不想海運的主要原因。

但是楊士奇的主要相當妙。

不管誰來做什麽買賣,都必須運一批糧食到天津。

不過,並非沒有缺點的。

朱祁鎮說道:“如果有不法之徒,在天津本地買糧交稅,這如何是好?”

這個政策的本意,就是增加北方的糧食儲備,如果從北方買糧食再交稅,那麽他們這種情況,簡直是毫無意義。

楊士奇說道:“必須多慮了,海上行船,必定要壓倉。所以多待一些糧食,對他們來說並非是多難的事情,而北方糧少,南方糧多,北方糧價比南方糧價低,商人怎麽會做賠本買賣。陛下擔心也對。”

“臣以為當派重臣主持海關事務。”

“臣舉薦李時勉加戶部尚書銜總理海關。待各處海關都進入正軌之後,在戶部增設一侍郎專司海關之任。”

朱祁鎮終於明白了。

楊士奇為什麽要推行天津開海,就是做這一件事情,其實今天李時勉出現,楊士奇的這個政策,也會來的。

這或許就是楊士奇不惜一切代價的運輸一百五十萬石糧食到京的政策之一。

朱祁鎮自然是準的。

隨即楊士奇又請朱祁鎮下令,令豐城侯李賢從南京通過海運運輸一百萬石糧食入京。負責押運的就是王景弘的義子,錦衣衛千戶王英。

這一切都敲定之後,再說回這一百萬兩銀子。

楊士奇說道:“請內庫先行墊付,等來年戶部與海關銀一並還給內庫即可。”

朱祁鎮其實也知道,這銀子一出去,大概率是回不來的。只是而今雙方達成協議,也就沒有必要在這一百萬兩銀子上,斤斤計較了。

朱祁鎮說道:“可以。”他微微一頓,說道:“既然而今有了錢糧,北直隸的水利工程,不能停,反而要更多才行。”

“這兩年水旱蝗災相接,以朕之見,卻是水利不修之故,故而曉諭直隸官民百姓,以修水利為第一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