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馳道

朱祁鎮對這一件事情考慮很長時間了。

越考慮越覺得,國家建設三北防護林,封山育林是多麽正確的事情。

很多人都覺得古代都是山清水秀,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其實不是的,最少這個時代不是的。

這個時代北方的森林濕地覆蓋面積自然是要比後世強的,最少明朝人口大爆炸,其實在往後一點,也就是在成化弘治年間。

如果朱祁鎮能一直活著,大概在三十多年後吧。

但是古代與現代還是不同的。

古代對氣候條件的依靠太嚴重了,根本就是靠天吃飯,對異常氣候的承受能力,也是差多了。如果後世氣候放在這個時代,不客氣的說,北方已經赤地千裏人盡相食多少次了。

黃河都斷流過。更不要說其他河流了。

朱祁鎮對此做過多次推演了,他越發覺得想要治理好北方,讓河北重現漢唐之盛,那就必須對北方整個生態環境下手治理。

否則即便下大力氣治理海河水系,也是治標不治本。

如何改良整個生態,朱祁鎮也不知道,但是他唯一知道的辦法,就是種樹,大規模植樹造林。

但是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前提就是讓百姓有代替木料,柴薪的東西。

這也是朱祁鎮一定想將以煤代柴的政策推行到整個北方的原因所在。

楊士奇說道:“陛下,煤價昂貴,京師以外,百姓恐怕不樂用之。”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但是朕卻知道,煤並不貴,在門頭溝百姓采煤根本不用錢的。所以煤價,就貴在運費之上了。”

楊士奇聽了,說道:“聖明不過陛下。史記有雲: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糴。概百裏之外,販柴,千裏之外運米,運費都會超過成本的。”

“陛下而今煤即便一錢不止,運到百裏之外,百姓們都用不起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所言極是。朕有一樣東西,讓先生看。先生請隨我來。”

楊士奇不知道朱祁鎮想讓他看什麽,但也就跟著出來了。

一出來就有兩頂軟轎。朱祁鎮上了其中一頂,楊士奇上了另外一頂。

兩人一前一後出了紫禁城。

卻往西苑而行,沒有多長時間,卻來到了朱祁鎮的菜園子了。

這是朱祁鎮當初種植各地農作物,還有各種蔬菜的地方,也是朱祁鎮常來的地方。

楊士奇還沒有落轎就看見奇怪的東西,就是兩條長長的木軌,並列而行,似乎上面包裹著鐵皮。

有一群工匠在此,畢恭畢敬的向朱祁鎮與楊士奇行禮,領頭的卻是曹吉祥與劉定之。

曹吉祥之所以在這裏,卻是王振的小動作。

不管怎麽樣曹吉祥也是王振的義子,王振不能看護,所以就讓曹吉祥負責這裏。因為王振知道,雖然朱祁鎮親政之後,對這一片都疏遠了很多。但是這一帶在朱祁鎮心中還是很有地位的。

所以曹吉祥只要能在這裏做出成績來,將來一定能被朱祁鎮看在眼裏。

而劉定之在這裏,卻是因為他雖然是大興縣令,但是實際上北京城內,治安問題大多都是劉定之在負責。

在於謙離開之後,劉定之並沒有做什麽大的更易,不過是將於謙的辦法固定下來。

朱祁鎮很是滿意。

這一次,卻是朱祁鎮籌謀已久的。

朱祁鎮下了軟轎,說道:“平身吧。”

“謝陛下。”中人都起來了,朱祁鎮直接問其中一個老者,說道:“席大將,可是開始了嗎?”

這位席大匠,就是當初為朱祁鎮打造煤球爐的工匠。

事實證明,能做到大匠的,都是有兩把刷子的。

最少,朱祁鎮下令復制秦馳道的命令,這位大匠鉆研了數年之後,在今年春天就有了成果。

只是之前,朱祁鎮一直在忙。僅僅是來看看而已。

而今朱祁鎮心中的計劃,也是可以向外面試探一二了。

特別是這一次大災,更讓朱祁鎮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朝廷最大的問題,或許並不是別的,而是內部物資調動問題。

很多時候大明並非沒有糧食,而是運不上來。

如果大明遍布,不,僅僅是大明北方遍布這種馳道網絡,這一次的天災就不是多難渡過的。

當然了,大明的國力並非無限的。這邊大規模治水,那邊又大規模修建馳道,朱祁鎮可不想赴隋煬帝後塵,弄得功在千秋,自己卻身首異處。落個建文帝的下場。

但是該吹風,也要吹風,總要讓人知道,這是一個什麽東西。否則將來真要大興馳道的時候,就不知道會遇到多大的阻力了。

朱祁鎮看了一眼楊士奇,說道:“那就開始吧。”

席大匠立即說道:“是。”隨即一聲令下,一輛馬車出現了,馬車前面有兩匹馬。駕車的人一聲令下,飛馳而去。繞著這個農場跑了一圈,總長度大概有四五裏左右,總之並沒有脫離他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