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

朱祁鎮很明白,他所作所為,其實與仁宗宣宗以來的政策,並沒有什麽兩樣,其實是放棄了之前大明在南疆地區的威信。

雖然有萬千不得已,可以寬慰自己。但實際上,朱祁鎮心中還是很不舒服,只能安慰自己,來日方長。在解決瓦刺之前,再任何其他地方,大規模用兵,都是不理智的。

更不要說,緬甸北部是什麽鬼樣子。看遠征軍就知道了。

這個時代只會更惡劣。

輕率動兵,恐怕還未及交戰,就有折損不少人手了。

朱祁鎮又與王驥談了其他什麽的。

比如讓湖廣為雲貴協餉多少,等等大大小小的問題。

看樣子,王驥接受他將來與雲貴綁在一起了。自然要向朱祁鎮多要一些條件。朱祁鎮也是滿口答應,讓他與內閣六部談。

很多細節,朱祁鎮不用多說,細節都是下面人談的。

朱祁鎮最後挽留王驥說道:“今年又有大旱的征兆。等一會兒,內閣六部五軍都督府都察院在文華殿議事,卿在這裏旁聽吧。”

朱祁鎮也是對王驥的補償之一。但是在王驥聽來,心中卻一分苦澀。

之前他也是這種禦前會議的一員,卻不想,而今僅僅變成的旁聽。這是給他再多俸祿,也換不回來的政治地位。

時間一到,二十幾個大臣,就陸陸續續到了。

內閣七個人,六部七個尚書,其中吳中以尚書銜領都水司。所以也在。五軍都督也是以成國公,魏國公,保定侯,西寧侯都公侯來了。

都察院左右都察禦史也到了。

可以說是滿殿朱紫之色。

其實朱祁鎮到想將人數縮小一點,就好像是五軍都督府,來這裏也沒有什麽用處,朱祁鎮本意是內閣七個人就行了。

但是朱祁鎮放權內閣的行為,也遇見了一些反彈。

實際地位上,內閣雖然在六部之上了,甚至朱祁鎮明確了內閣對六部的領導責任,也就是內閣大臣每一人負責批閱某部奏折。

但是在六部尚書這邊很多人心中不舒服。

為什麽?因為在大明律法之中規定,六部才是大明文官最高機構。直接向皇帝負責的。

所以他們要求皇帝召開會議的時候,不能僅僅限於內閣,要決於眾意,甚至有很多人要恢復早中晚朝決議。

朱祁鎮當然不答應了。

不是朱祁鎮覺得早朝累,而是他覺得沒有效率。

早朝京城四品官以上都在,每遇見一見事情,固然可以讓大多數人列席發言,如果真有膽量,下層官員未必不能直接與皇帝奏對。

但是想想就知道,這麽多人開會,能有什麽效率。如果事情多了,一個上午處理不完,朱元璋就做過,早朝與午朝連在一起。

大部分官員不做事,陪著皇帝。這效率太低效了。

所以,朱祁鎮不想在早朝上議事,當然了,這個形式還是要有的,大家每天早上,簽簽到,碰碰頭,也讓下面低級官員,有一個發聲的渠道。

如果有人覺得太冤屈,未必不能在早朝上,直接越次上奏,就好像是李時勉一樣。

當然了,這樣不講規矩,越過自己頂頭上司的人,一般不受待見,朱祁鎮除卻李時勉還真沒有見過。

但是這個通道卻是要保留的。

不過下面大臣的說法也不能說錯。

朱祁鎮與內閣七個人商議之後,決定下來。其實加大了內閣的權力。一個權力太大的內閣,其實也不是朱祁鎮想要的。

所以,朱祁鎮幹脆決定了。

定下了禦前會議基調。只有內閣,六部,都察院,五軍都督府諸位大臣能在,遇見什麽事情,可以召集下面低級官員上來稟報情況。

這一次,商議旱情。

其實與五軍都督府關系不大,但是他們還要列席,只需帶一個耳朵就行了。

時間還沒有到,內閣七個人就到了。

這大概是因為內閣所在的文淵閣距離文華殿最近,從文華殿院子的後門進來,不過幾百步而已。

朱祁鎮讓七位落座,隨口問楊士奇,說道:“先生,之前朕讓胡先生帶給先生的話,先生以為如何?”朱祁鎮怕楊士奇想不起來了,說道:“就是關於解除欽天監官員禁令之事。”

楊士奇說道:“臣以為不可。”

朱祁鎮皺眉說道:“為何?”

楊士奇說道:“天文歷法之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非窮盡一生之力,難抵天人之境,陛下欲求歷法之精,當求人才之盛,誠為金玉良言,然求人才之盛,自然當啟之唯誠唯精之道,何委之以俗務?”

“祖宗之設禁,正為此也。”

“陛下以為欽天監官員待遇不高,不足以攬國士之才,臣以為當加官,加俸,蔭其子孫,卻不能廢此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