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

朱祁鎮也明白,徐晞這樣說未必沒有危言聳聽,加以勸諫的意思。畢竟朱祁鎮也知道,在進宮之前,徐晞與楊溥是見過面的。

但是朱祁鎮的確不敢拿大明十幾萬主力軍團冒險,從陜西到甘肅漫長的糧道,後方可能有的不穩因素,乃至缺水缺糧的可怕處境。

朱祁鎮不得不承認現實。

他即便心中承認自己有些固執了,但是也不表現出來,說道:“徐卿走了數萬裏,遍觀大明九邊,覺得九邊什麽問題最大?”

徐晞聽了心中一時間也有一些猶豫。

九邊的問題?豈止是有,還有太多,但是徐晞也知道,有些話是可以說的,有些話是不可以說的。

徐晞在這一番長談之中,也說了好幾個人名。

但是要麽是沒有具體評價,褒貶的意圖不明顯,要麽就是贊揚。

倒不是而今的九邊眾將都是道德完人,一點錯處都沒有。

卻是徐晞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是查看九邊邊防的並非是禦史,抓人小辮子的,故而他的重心都放在了各鎮的布防情況,對於九邊布防之上的某些缺點,徐晞自然會指出來,比如他所言的東勝衛缺口,導致延安受兵災,莊浪衛的問題,能讓草原與青海連接。

甘肅鎮的戰略縱深太單薄,如果甘肅一旦失去,那麽西北也沒有什麽戰略縱深可言,說不得大明疆域要大退一步,弄得與宋朝差不多了。

但是這種戰略基本問題,是不用哪個總兵官來負責的,他們也負擔不起這個責任。

而今朱祁鎮的問題,卻讓徐晞不好回答,雖然弄一個問題糊弄過去,顯得徐晞能力不夠,但是真要說出一個問題來,卻是得罪一大批人。

張輔可是還在內閣之中。

徐晞忽然想到一個問題,覺得再合適不過了,說道:“陛下,有一件事情,臣不吐不快。”

朱祁鎮說道:“徐卿請講?”

徐晞說道:“太祖祖訓,宦官不得幹政,即便內廷之中掃不了此輩,也不當讓其放縱在外,而今九邊重鎮,沒有一次沒有宦官監軍,此輩常言乃是陛下之耳目,橫行無忌,壓制九邊鎮將,文武官員,有功,則曰我之功也,有過,則曰人之過也。至於橫行不發,縱下面韃軍作奸犯科者,數不勝數。恐失九邊軍心。”

朱祁鎮聽了,心中苦笑。這個問題,他還真不知道如何解決了。

因為這些太監所言不錯,他就是這些太監的總後台。當然了,朱祁鎮也承認,徐晞所言有一部分是對的,有一些太監的確不是什麽好東西。

但是有一些太監的確是能臣,不過是肚臍下面三寸的地方,少了二兩肉而已,比如說亦失哈,比如說劉永誠。

而今九邊之重要,即便是太皇太後也沒有撤掉九邊太監監軍的意思,要知道,太皇太後在宣德十年,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可以罷一切不急之務,並將很多鎮守太監,全部召回了。

唯獨九邊的太監,在進入正統年間之後,不減反增,即便楊士奇在的時候,對這一件事情也沒有說過什麽。

仁宗皇帝登基之後,在九邊安插文臣,令巡撫或者巡按與總兵互相制衡,而宣德年間將太監監軍發揚廣大。

早已在九邊形成了,文官,太監,武將三層之間的制衡。

各地雖然還是總兵官為尊,但不管文官還是太監的意見都不可小視。凡是遇見大事,必須是他們三人聯章上奏說明此事。

這種制衡模式,宣德年間形成,太皇太後默許的。只是在太皇太後去世之後,王振的權力大為膨脹,已經讓很多人不滿了。

其實整個正統年間,王振的勢力都是在膨脹之中。

太皇太後在正統四年之前,對這一件事情都是默許,甚至鼓勵的。畢竟太皇太後一直擔心朱祁鎮扛不住這個擔子,寧肯培養出一個權閹,也不想培養出一個權臣出來。

在正統四年之後,太皇太後倒是發現朱祁鎮能力足堪大任,就對王振減少了很多扶持,但是朱祁鎮還在繼續扶持王振。

王振掌控司禮監,除卻東廠在金英手中之外,大內乃是天下的宦官都要唯他是尊。特別是太皇太後去世之後,朱祁鎮的作風大變,變得沉默起來,但是王振的卻變得囂張起來。

朝中已經有一股倒王的風潮。

其中就掛戶部侍郎掌管海關的李時勉最為激烈。

這幾年來,李時勉坐鎮天津,沿海幾個港口陸陸續續的完成開發,不過經濟總量在這裏放著,雖然幾乎每一個省都一個海關,但是海關賦稅總額,也沒有超過五百萬。

畢竟大明外貿的經濟總額還是有限的,在西方還沒有來到東方之前,整個東西貿易額,或者說東南亞內部貿易額並不是沒有天花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