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

倒不是楊溥做的不好。

其實從永樂年間留下的老臣們,經驗豐富,什麽大風大浪都見識過。比年輕一輩勝過不少。

曹鼐,王直等人,不能說不好,但是比起這些老臣,難免欠一個段位。

但是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他這個皇帝的段位不高,壓不住這些老臣。

這一次,王振的事情就是很明白的事情。

朱祁鎮如果有足夠的權威,楊溥敢這麽樣做嗎?

朱祁鎮只能當成什麽事情沒有發生一樣,心平氣和的與楊溥商議下面的事情,好像之前一心想要力保王振的朱祁鎮根本就沒有存在過一般。

不過,要成大事,朱祁鎮這事能忍得下去。只要有利於天下大業,朱祁鎮有什麽不能忍的。

只是朱祁鎮卻感受到楊溥與他在瓦刺戰事之上的巨大分歧。

這分歧是不可彌合的。

現在戰事還在準備階段,雙方還能和平相處。

但是一旦大戰展開,到時候前線做戰,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事情,需要後面的支持。如果楊溥再弄出這樣的事情。

朱祁鎮該怎麽收場。

今日舍一王振,平息了風波。來日難道讓他在瓦刺戰爭規模上讓步的。

這絕不可能。

朱祁鎮很清楚包括三楊在內大部分文臣的想法,他們經歷過永樂朝六次北征,最後勞民傷財,也沒有將蒙古徹底滅亡。

可以說,文官集團已經失去滅亡蒙古的信心了。

覺得太宗皇帝做不到的事情,他朱祁鎮也是做不知道的。

對於瓦刺坐大,威脅邊境安全,文官自然支持打瓦刺,但是這種戰事,與朱祁鎮心目之中滅亡蒙古的大戰,根本不止一提。

因為朱祁鎮很清楚,不滅亡蒙古消除外患,朝廷是不可能進行內部改革的,更不要說推行海洋戰略了。

朝廷的戰略重心不能從九邊脫離。

那麽朝廷人力財力就只能拴在九邊,什麽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與瓦刺大戰的時候,楊溥一定不能在首輔位上,不,不是楊溥不能在。而是朱祁鎮需要一個完全服從大內的文官政府。

否則,朱祁鎮不敢保證,仗打到一半了,文官再鬧出什麽幺蛾子。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並沒有想得那麽急。只是王振之事給朱祁鎮提了醒。關鍵時候,他不可以信任任何人。

所謂信任,是某人有做此事的能力,相信他不會做。

朱祁鎮要做的是,讓任何人都沒有背叛自己的能力。基於這個原則,朱祁鎮很明白,朝廷很多制度,就會變得疊床架屋起來了。

但是,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

只是,眼前的楊溥就是朱祁鎮面對的大難題。

怎麽拿下楊溥?

朱祁鎮想來想去,一時間居然沒有想出來辦法。

楊溥渾身上下,居然沒有一個把柄。清廉公正,雖然在政爭之中出招又狠又毒。就如這一次。

如果楊溥單獨將邊關走私一件事情來攻擊王振。

朱祁鎮決計想將王振小命保下來,楊溥就一下一下的加碼,讓朱祁鎮權衡利弊,退無可退。

但是在私德之上,楊溥真的挑不錯。

當然,並不是說私德上挑不出錯,朱祁鎮就沒辦法整他下來了。只是代價太大了。

皇帝雖然有掀桌子的能力,但是朱祁鎮與文官系統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朱祁鎮破壞規則。

恐怕會讓很多人不安。

所以,不到最後時刻,朱祁鎮盡量在大家認可的遊戲規則之中做事。

雖然,在這種遊戲規則之中,朱祁鎮屢屢吃癟。

此刻,朱祁鎮忽然對楊士奇兒子殺人案這一件事情,有了新的理解,這一件事情太皇太後從來是知道的。

或許是,在必要時候掀翻楊士奇的利器。

對於皇帝來說,太過完美的臣子,真不是太好用。

朱祁鎮想來想去,只能想到了楊溥的身體了。

楊溥畢竟七十多歲的人了,身子骨不大好了。是不是想個辦法,讓楊溥告老。這樣既不顯得天家刻薄,也能搬掉自己的絆腳石。

只是朱祁鎮很快就明白,他與楊溥這樣的老油條相比,還太嫩了。

楊溥離開大內之後,回頭深深的看著身後的紫禁城,心中暗道:“這一次,我將陛下得罪慘了。不過,陛下還是太年輕了。”

楊溥被壓了大半輩子,好容易登上內閣首輔的位置上,能一展抱負,證明自己並不比楊士奇與楊溥差。

他怎麽可能放棄而今的地位。

他越是明白,他的時日不多,日薄西山,說不定明天起來,就用不上今天的鞋了。

這最後的光陰之中,他是一絲一寸一分一秒都不願意放棄的。

楊士奇當內閣首輔當了近二十年,扶二主,對朝政早已厭倦了。再加上兒子之死,這才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