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

即便是河北,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雖然河北的灌溉體系比較完善。河北因為灌溉體系,很多灘塗之地都被開發了。但是並不是說,整個河北地區都已經沒有這樣的地方。

即便河北沒有了,河南,山東,兩淮這些地方沒有嗎?

蝗蟲是長翅膀的。

整個北方,也就河北五月收成不錯,大抵是一個平年,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河北這一點糧食,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朱祁鎮從今年到現在,已經免去了一兩百萬石的糧稅,甚至下令,山東,河南,今年免糧稅。

大規模賑災雖然還沒有開始。

但是戶部已經在開始抽調糧食,在運河沿線安置,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迅速抽調到山東河南各地。

面對這樣的情況,朱祁鎮有一種深深的無力之感。

也是如此,曹鼐才勸朱祁鎮在宗室問題上讓步一二。就是怕出什麽亂事。

朱祁鎮一想到旱情之上,就忍不住說道:“而今的旱情如何?”

曹鼐說道:“賴陛下仁德,而今各地雖然多有旱情,但是還沒有造成大難,只有幾個問題,比較突出。”

朱祁鎮說道:“說。”

曹鼐說道:“流民問題,臣在幾十個縣的奏報之中都發現了流民,少則數百,多則數千。如果不加以安撫,恐怕要出事的,但是流民的安撫問題,事情也不大好辦。各地地方官驅除流民到臨縣,甚至兩地互相驅趕,任流民在野外餓死。”

“真正落實流民附籍的卻是少數的。”

“逃荒”這兩個字已經在後世很多人的腦海之中去除了,但卻是很多百姓面對難以抵禦的天災最好的反應。

一家老小放棄家園與田地,到處乞討。就形成了大面積的流民問題。

甚至朱祁鎮下令免除山東,河南今年的賦稅,其實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百姓留在原地。

畢竟,雖然大明官府的黃冊並不一定準確,但是最少有一個依據。

朝廷派發賑災糧的時候,也知道該往哪裏多運一些,哪裏少運一些。但是百姓變成了流民,也就讓朝廷對各地的受災人數,徹底失去了掌控。

很可能造成,即便朝廷運到災區足夠的賑災糧,也有一些災民吃不到。因為朝廷分派賑災糧是按照各縣人口基數分配的。

但是流民聚集人數,卻與朝廷分派的糧食不一致。

更不要說,流民與本地人之間爭奪糧食的種種問題。

可以說,流民就是一個麻煩事,對地方官來說是霍亂之源。

大明早就有對待流民政策,就是就地附籍,就是流民到了某個地方,地方官有義務將這些流民當地落戶,分配荒地,讓他們在當地生活。

於謙在河北就是這樣做的。

讓河北在數年之內,達到了一百萬戶數量。

但是對於一般地方官來說,他們萬萬不會這樣做,流民什麽也沒有,要將他們安置下來,需要口糧,荒地,衣食等等。

更不要說開荒從來是很艱難的事情,很多小老百姓根本沒有獨立開荒的能力。

而且,不僅僅是幫助流民安置下來就完事的。

對於流民來說,他們很多人都不想在外地久留,總就想回家的,一旦情形變好。就很容易放棄新家回到老家去。

這個時候,當地地方官就坐臘了。

凡是辦事都是有難題的,不辦事就沒有難題了。

所以,朝廷下達的政策,根本沒有幾個地方官執行。只要少數幾個府縣,落戶了幾千人而已。

但是錦衣衛估計,這一場大旱造成的流民最少有二十萬人之多。

朱祁鎮聽曹鼐如此說,心中難免憂心忡忡的,說道:“先生有什麽高見?”

曹鼐說道:“臣無能,而今只能派出禦史,巡視各府縣了,嚴查此類事件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有些失望。

他總覺得如果楊溥還在,或許會給自己一個不一樣的答復。他心中暗道:“清丈天下黃冊,這一件事情不能避免了。”

不清楚下面有多少人,不清楚下面有多少地。只是按照朝廷原本的體制之中征稅,連征稅數字也是陳陳相因的數字。

就好像一切政策都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

太祖皇帝將黃冊當成治國的重中之重,只是而今這黃冊變成一張廢紙了。

別的不說,這些流民是怎麽來的?

總不能是從地裏長出來的吧,只有在籍戶口逃逸了,才有流民。而於謙在河北最少安置了十幾萬戶流民。但是這樣大量的戶口流失,卻沒有在任何一個省的黃冊之中表現出來。

似乎世界上憑空多了幾十萬人一般。

朱祁鎮想了想以工代賑,但是不去想耗費多少,單單說下面的行政能力,河北水利工程,是有於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