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孟俊說道:“父親,難道我們就這樣看著韃子胡作非為,什麽也不做嗎?”

孟瑛淡然一笑說道:“你知道什麽?兵者國之大事,你覺得一場決戰很容易,卻不知道真正數十萬人的決戰,相互試探,糾纏好幾月,好幾年都是尋常的。因為每一次這樣的大戰,都會深深影響國家的命運。”

“我能做的,不過是做好自己,我方不犯錯,等也先犯錯。”

孟俊說道:“如果也先不犯錯怎麽辦?”

孟瑛幹脆利落說道:“那就不打。”

帶數千士卒,沖鋒陷陣,決陣無前,不過一勇將而已,真能權衡利弊,是能戰與不能戰,才算是進入帥臣的門檻。

孟瑛比起明前期徐達,藍玉,乃至於太宗皇帝這樣的將領來說,是差了不少。

但是總體來說,卻也在門檻之內。

戰爭比雙方誰犯錯多固然是對的,但是大戰數十萬對壘,千頭萬緒,誰敢說自己一方一點問題都沒有?

可以說,每一方都會犯錯。

不過是大錯與小錯而已。

孟瑛沒有能力,揪出也先一個小錯誤,然後入庖丁解牛一般,從這個小錯誤上打出一個足夠讓對方全軍覆沒的大錯誤來。

只能等也先犯一個戰略級別的錯誤。

但是,也先十幾歲就開始打仗,經驗之豐富,經歷戰事之多,只在孟瑛之上,不在孟瑛之下,指望這樣的人犯錯。簡直是太小概率的事件了。

其實孟瑛心中也不甘心。

因為朝中政治勢力變動,讓孟瑛發現一個機會。

一個幾乎一步登天的機會。

成國公戰敗身死,英國公也被牽連了,也就說,內閣之中少了一個勛貴。這個人朱祁鎮已經多次暗示給他了。

但是他如果沒有足夠的軍功,說話也不硬氣。

他雖然在軍中,但是北京方面的消息,卻從來沒有斷絕過,最多是消息有些滯後。

甚至孟瑛對京師的關注,勝過了眼前的戰場。

無他,任何一個獨攬舉國之兵的大將軍,都是要同時應付兩場戰鬥,一個是眼前的敵人,一個是背後的敵人。也是北京的政策變化。

從來沒有君王見疑,還能立功於外者。

孟瑛也明白這個道理。

只是朱祁鎮對孟瑛的信任似乎從來沒有動搖過,即便是紫荊關最危急的時候,朱祁鎮也從來沒有想過從前線調兵。

這一點孟瑛還是很放心的。

但是有一點,讓孟瑛不放心了,就是王驥。

王驥在貓兒莊之敗後對衛所制度近乎駭人聽聞的大揭底,已經讓孟瑛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兵制一定要變了。

這一點孟瑛也認同。

說實話,當初太宗皇帝北伐的時候,看似動員五十萬大軍,其實大部分都是維持後勤的,真正用於決戰的也不過是幾萬騎而已。

如果孟瑛手中的騎兵,是太宗皇帝時期的騎兵,何必如果步步為營,早就正面擊破了瓦刺軍了。

明軍戰鬥力下降是有目共睹的。

而且孟瑛也很明白,他而今的位置是怎麽來的,所以他自然是支持軍制改革的。

支持歸支持。但是這其中牽連太大了,孟瑛即將登臨勛貴之首的位置,自然要為下面的人爭奪足夠的利益。

但是這利益怎麽爭奪啊?

勛貴怎麽說話才硬氣?

就是打勝仗了。有戰功,即便是他去給內閣拍桌子,皇帝知道了,也會安撫一二的,但是沒有戰功,去兵部領個東西,都要看兵部小吏的顏面。

這一次兵制變革,更是要影響大明不知道多少年,有些事情孟瑛是必須力爭的,所以他太想打一場勝戰再回去了。

甚至說眼前這一仗,直接影響今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軍事制度。

如果打贏了,勛貴就能多爭取一些利益,如果打輸了,不,不用打輸,僅僅是將也先恭送出關,勛貴們想達到貓兒莊之戰前的權力,恐怕就難了。

只是孟瑛即便心中再想,也只能按下去,心中暗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孟瑛給楊洪寫了一封書信之後,就大隊人馬向居庸關方向而去了。孟瑛心中暗暗算了裏程,暗道:“大概十一二日,就能到居庸關城下了。”

他是一點不擔心居庸關的安危,原因無他,居庸關本來就是雄城,又被兵部尚書徐晞加固了,堪稱銅墻鐵壁。

瓦刺而且守關京師有數萬之多。火器充足,再加上少府的生產一刻都沒有聽過,生產出來的物資都通過馳道運輸到居庸關。

可謂源源不斷。

甚至危難時期,京城的駐軍其實也能抽調一些的,畢竟這裏有險峻的關城,想想守居庸關,與守北京城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

這樣的戰事怎麽想都不可能打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