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2/2頁)

自然不願意明人進入朝鮮。

這個年頭,大軍的軍紀也就是那樣,即便大明內部都不喜歡客兵過境,不要說朝鮮了?

在一手軟一手硬的情況之下,在大明步步緊逼之下,李瑈完成了對朝鮮表面的統合。統率朝鮮六軍。

以內禁兵為核心,征召北方各部軍隊都是曾經在李瑈麾下聽用的舊班底,一口氣調動了十萬大軍。

李瑈留韓會明鎮守漢城,統管國內形勢,而他自己禦駕親征。

不是李瑈不想留在漢城,而是在這個時候,李瑈決計不會將軍權交給任何人,不管是誰,他都不信任。

他所信任的只有他自己了。

臨行之際,韓會明對李瑈說道:“明強我弱,然而局勢未必全部利於明,瓦刺內亂,也先天縱英才,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

“臣已經派人去聯絡瓦刺,瓦刺決計不會放任明滅朝鮮,故而明年甚至今秋,也先必定攻海西與遼東,明軍就不可能全力攻鴨綠江。”

“到時候,殿下再卑辭厚幣言和,這個難關就渡過了。”

李瑈長嘆一聲,說道:“朝鮮國小勢弱,有辱至此,此仇必報。”

韓會明說道:“陛下,萬萬不可有此言,明朝是君,朝鮮是臣,而今不過是大杖則走,小杖則受而已。”

“朝鮮永遠是大明的藩臣。”

“不過,要熬過今年才是。”

朝鮮的成立,就是朝鮮內部親元派與親明派之間政爭的結果。所以朝鮮內部有很多親明勢力,也是李瑈重大打擊的勢力。

只是這種思想根深蒂固。

不是輕易能根除的。

而朝鮮的國際環境,也讓他們無法根除這個思想,原因無他。

事大思想乃是朝鮮立國的根基所在,即便是放在後世,這個思想也在指導韓國的外交。

這是現實的地緣政治決定的。

李瑈不管心中多不甘心,但是面對大明的進攻,他必須一面挨打,一面多派使臣去北京,請求原諒。

這兩者之間,看似相互矛盾,卻也無可奈何。

這就是小國之悲哀。

“孤知道了。熬過今年,一切豁然開朗,如果熬不過,就請韓君安排的我家小去日本了,只能能留我一條血脈,也不枉你我一場君臣知遇。”李瑈說道。

李瑈對這樣的局面,其實也有一種被悲觀的感覺。

韓會明說道:“大王萬萬不可出此言,否則會動搖軍心的。”

李瑈說道:“我知道。”他退後一步,長作一揖,說道:“總之拜托了。”

韓會明立即還禮說道:“請大王放心,我在一日,漢城一日無憂。”

李瑈帶著大軍出了漢城,逶迤向鴨綠江而去,而明朝大軍也過了遼陽,轉向東而去,在四月初,雙方大軍糧草輜重,等等都一切到位了。

大戰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