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2/2頁)

朱祁鎮翻開細細看了起來。

這裏面有相當一部分,是整理從太祖以來關於廣西大藤峽的事情。朱祁鎮可以看出來,第一次所謂廣西瑤亂,乃是洪武八年。

而且並不是一次,洪武八年,洪武十四年,洪武十八年,有三次作亂。還有太祖皇帝對這一件事情批示。

大體上示之以寬。不為深山老林之中的瑤族百姓,而勞師遠征。只要上下安堵,各守其界也就行了。

這個思想,也就從大明開國到朱祁鎮現在,一直秉行的的思想。

只是,為什麽大藤峽的亂子,越來越大了。

甚至到了能夠攻克縣城的地步?

朱祁鎮細細翻閱一遍,看了好一陣子才明白。

時過境遷,太祖皇帝之法已經不能用於今日了。大藤峽已經不僅僅是大藤峽的問題了。而是很多問題糾纏在一起了。

形成了一個極其復雜的局面。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心中也猶豫起來了。

再次想起韓雍與柳溥各自的意見,朱祁鎮也不知道誰對誰錯了。

廣西局面是夠復雜了,更何況還要關系北征大計。這事情就更加復雜了。

朱祁鎮心中一個念頭冒了出來,暗道:“如此情況,廣西非出大事不可。”

朱祁鎮理解之中的大藤峽問題,乃是洪武年間的大藤峽問題,就是山民與編戶齊民的百姓之間的問題。

但而今卻不一樣了。

首先,交通問題。

大藤峽在什麽地步?

狹義的大藤峽乃是潯州西北的一段河道。這一條河在上遊稱柳江,中遊稱黔江,下遊稱潯江。

匯入西江之中。

而大藤峽就是指黔江中一百六十裏的河道。

這一段河道在崇山峻嶺之中,蜿蜒曲折。中間更是有一根大藤,大如鬥,兩岸百姓可以通過大藤來往。

故而稱之為大藤峽。

相比大家也能看出來了,能在大藤之上來往的,決計不是漢人百姓。

這條河,正是廣西東部到廣西西部的交通要道。更加要命的是,這還關系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食鹽問題。

大明的廣西其實並不沿海。

所以廣西要吃廣東鹽。

大明在鹽法改革,推行曬鹽法之後,鹽業大興。但是在廣西還是一個缺鹽的地方。比廣西百姓更缺鹽的人,就是居住在山中的山民。

畢竟人沒有鹽是不能活的。

而這一段江面上來往的都是運鹽的船只,這些山民會怎麽做?也就很清楚了。

有人大概會說他們為什麽不買鹽?

這些在山民,或者說瑤族,如果能有錢賣鹽,他們也合法的身份去賣鹽,他們在政府眼中是黑戶,是賊寇。

而鹽業關系很大,鹽道不通,廣西各地土司都受不了了。

這由引發出另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