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2/2頁)

首先都是真的。

只是因為角度不同。

或許在很多大明官員招降之後,如此雙方就可以安享太平了,但是並不是這樣的。

瑤民不是在山裏沒有事了,要殺出來搶劫的,而是他們在山中的生產生活結構,在人口增多的情況之下,他們是完全不能承擔起這麽多人口的。

也就是為了活下去,他們必須向山外發展,而向山外發展,被種種歧視之下,他們比如用武器來解決問題。

畢竟以他們瑤民的社會地位,他們是沒有別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的。

至於讓官府解決瑤民的生活問題。

你是不是搞錯了什麽?

各級官府招撫瑤民的本質,就是怕瑤民作亂太麻煩。他們既然已經答應下來,那麽雙方相安無事就行了,至於更多的官府才不會辦的。

不說官府有沒有錢,即便是有錢,這錢是隨隨便便給瑤民的嗎?

瑤民在大明的社會體系之中,就是蠻夷,連大明戶口都沒有,要官府補貼他們,可能嗎?

但是瑤民這邊,也是為了生活。

為了活下去,信用什麽的,根本沒有一點用處。

而且大藤峽之中的瑤民,從來是以家族為基礎,各自為戰的,也是顧興祖一次大屠殺,將他們逼迫的團結起來了。

也就是說,在官府看來,他們是一個整體,任何一部的背信棄義,就會被視為大藤峽瑤民的集體行為。

我大明官員,才沒有心思分辨,這些人是藍家寨,那一些人是黃家寨的。

這才有了雙方都覺得對方不可信,既然沒有了基礎的信用,剩下的只有用殺戮來溝通了。

“不對。”朱見濬心中暗道。他忽然想起了什麽,細細品味一方,看著葉盛問道:“葉巡撫,如果這一件事情孤擔著,你敢不敢招撫瑤民。”

朱見濬覺得不對,就是他剛剛品味出葉盛的弦外之音,那就是對這些事情,很多官員不敢承擔的,但是這些對於朱見濬來說,卻根本不是一回事。

無他,朱見濬是太子,是儲君。

在大明的祖宗家法之中,太子副君的權力規定無疑。

正因為如此,太子這兩個字就代表了極大的權威。

這也是為什麽於謙遍選西北之精銳,為太子之護軍,一點也沒有覺得不對。因為在大明祖制之中,太子本身就有代表皇帝執行各種權力的職能。

太宗還給宣宗皇帝培養過幼軍。所以太子有自己嫡系人馬,是大明上下都視為很平常的事情,很正確的事情。

而今也是如此。

同樣的事情,葉盛身為廣西巡撫,代為主持兩廣總督府,也算是方面大員了,但是有些他不敢做的事情,太子做去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