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2/2頁)

在朱祁鎮心中京營各部包括在外駐紮的京營人馬,有四十萬就足夠震懾內外了,而邊軍各部加起來,大概有三十萬,包括遼東,海西,海東,宣大,東勝,開平,大寧,寧夏,甘肅,西寧,四川,雲貴,廣西,以及沿海的水師。

三十萬已經是一個保守的數字了。

即便如此,一年軍費決計會超過一千萬兩。

而一千萬兩白銀,是朱祁鎮對軍費劃出的紅線。

如果在大明財政收入沒有結構性增長的話,那麽長期維持在,三千萬石糧食,一千五百萬兩兩白銀之間。

也就是說,一千萬兩近乎朝廷財政收入一半了。

這已經是朱祁鎮不能承受的,如果內地再派駐軍,又是一大筆開支。

所以,朱祁鎮不得不退了一步,內地每一個省要保持幾個有戰鬥力的衛所,免掉駐軍。

這也是朱祁鎮內心之的過度政策。

他必須想辦法減少軍費在財政支出的比例,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兩個辦法,一是想辦法降低養兵成本。自然不可能硬克扣糧餉,只能想辦法在政治上給他更高的地位,或者說推行兵役,這都是朱祁鎮心中變法項目之一。

另外一個辦法,就是讓大明的財政收入大增,這又是變法的另外一個方向,改革生產關系。

不管那一個方向有了突破,朱祁鎮就能將未盡的軍事改革繼續下去。

當然了,如果兩個方向都有了進展,那就說明大明能養活更多的兵馬,有更多的暴兵能力。

到時候,不要說區區安南,放眼這個時代,那個國家,在極端情況下養上一兩百萬大軍,並且都是精銳人馬。職業兵。

如此國力,對付那個國家不行。

這就是朱祁鎮心中的戰勝於朝廷。

不過,即便是臨時的政策,朱祁鎮也不容他們懈怠。自然要細細叮囑一番。

羅通表態,說道:“請陛下放心,這一次南方衛所一下子裁撤數十,自然會讓下面知道朝廷的意思,不敢有一絲的懈怠。”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這一次大藤峽之戰中,有很多民壯頗有戰力,就從他們選出一些人填補到衛所的缺額之中,記住朝廷從來不會強迫的。要他們自願。”

強制性的清軍已經不可能持續下去了。

但是朱祁鎮也知道,衛所軍隊也是需要補充的,否則各地衛所能逃散一空,這種情況,在朝廷裁撤清軍制度之後,已經出現過很多次了。

甚至讓朱祁鎮不得不做出補充說明。

不清軍了,並不意味著逃兵不會得罪懲罰,而是士卒如果不想當兵,可以向衛所說明,為了防止衛所之中一手遮天,也可以向當地地方官府說明,由他們出面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