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輿情

這也是黎思誠為什麽冒的與大明開戰的風險,也要寸步不讓的原因。

因為對於任何坐在升龍城之中的人,北方前線,是沒有讓步的空間的。

但是對於大明來說,廣西前線的重要性,又是降低了不知道多少。

北京距離前線有多遠?近乎橫穿了整個中國才能達到,前線到北京傳遞一次消息,就要大半個月。

其次就是廣西前線後面乃是錢糧重地嗎?

不是,如果是錢糧重地,如何會分給土司?

這些土地在大明眼中,根本就是偏遠雞肋之地。

大明在廣西而今駐軍超過了十萬,但是要知道在大藤峽之前,全省雖然有十幾個衛所,但是總數也不到十萬,真正堪戰的也不過兩三萬而已。

即便讓朱祁鎮來選,廣西全部駐軍也不該超過五萬。

畢竟是次要方向的次要戰略重地。

大明而今的主要戰略方向依舊是西北,而西南方向一直都不是大明的戰略重點,而與雲南相比,廣西又是次要的。

畢竟雲南與中原只有貴州驛道相連,一旦出了問題,很容易丟失整個雲南。但是廣西卻不一樣了。

廣西有廣東支撐。

即便有所挫敗,也能很快還以顏色。

所以廣西是次要的次要。

這就說明,在大明體量上大明雖然對安南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具體在廣西這一點上,安南反而有主動權。

如果朝廷步步退讓,那麽就是助長了安南的囂張氣焰,恐怕到那個時候,求邊境安堵都不可能了。

楊洪看了李賢一眼,說道:“首輔所言,固然不錯,但是傳出去,卻要群情激奮的。卻不之地下一期明報紕漏之後,天下人如何看我們這些內閣大臣。”

報紙出現不過一年時間,卻深深的鑲嵌進入大明的政治生活之中,言官們的權力似乎受到一些限制。

畢竟之前言官的主要是勸諫,報紙分擔了他們一些權力。

只是很快他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似乎言官加上報紙,乃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

於是大量言官將自己的意見發表在明報之上了,一瞬間明報成為輿論爭奪的主戰場。

這對文官大佬們來說,也是新的體驗,新的遊戲玩法。

李賢提前感受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對言官們似乎失去了控制了。或者說不能說失去了控制了。

而是控制不如之前那麽緊密了。

雖然還沒有到明後期,言官與首輔之間,近乎冰火不同爐的局面,但是李賢也不得不花費一些事情,面對明報上面各種意見。

當然了,很多意見未必是對著李賢卻的,有些聲音是或明或暗的抨擊皇帝一些政策。

但是這些事情,也是要李賢來處理的。

畢竟沒有人會指名道姓說皇帝,作為內閣首輔自然要為皇帝承擔下來一下。

這就是內閣首輔的雙重性質,在百官面前是皇權的延伸,在皇帝面前卻是百官的代表,做得好了,就是內外和順,政通人和。

做的不好了,那就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而李賢覺得,他似乎要走向後者了。

一方面是皇帝奇思妙想,離經叛道。另外一方面報紙讓很多隱藏在政務奏疏之中的事情,公開化,透明化。如此一來,李賢也少了很多左右騰挪,縫合彌補的空間。

就今日這一件事情。

大部分底層文官不會理解李賢所想到,一二三點苦心,只會看見我大明開國以來,攻不克戰不勝,雖然有所小敗,但是很快就挽回局面了。

軍功遠邁漢唐,唯有安南小國,不自量力,夜郎自大,屢屢犯境。朝廷不思大軍懲戒,反而屢屢退讓,定然是有奸邪在朝。

而這個奸邪是誰?

就不言自明了。

李賢的位置也不好過,他在朱祁鎮面前做出很多維護士大夫集團利益的舉動,但是百官是看不見的,能看見都是皇帝很多舉措,李賢並不能阻止,也就是不能匡扶皇帝。

對於,這種引報紙而引發的輿論風潮。朱祁鎮也是樂見其成的。

畢竟,朝廷做事本來就不可能偷偷摸摸的,很多重要奏疏都會登在明報之上,對整個天下吹風。

而且朱祁鎮也相信,他要做的事業,不管是被多少人詆毀與反對。總就是一件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事情,是可以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天下品點的事情,是可以放在歷史之中,任後人評說的事情。

雖然因為而今的政治原因,朱祁鎮不願意撕破臉,並不是說朱祁鎮就會一直將自己的政治觀點隱藏起來。

總有一日大白於天下。

而明報之上,看似轟轟烈烈,你方上罷我登台,但是真正幕後黑手,就是商輅,是朱祁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