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2/2頁)

他一咬牙說道:“持我大旗立營門處,傳令下去,我已經下達命令,無我軍令歸雞陵關的人,皆殺之。”

雞陵關可以說是鎮南關,也可說不是。

雞陵關乃是鎮南關的古稱,安南軍奪回鎮南關之後,自己不可能叫鎮南關,無他,這個名字對安南並不是太友好的。

而在鎮南關以南的地方,安南也建立了一處關卡,用以抵擋北方兵馬,也叫雞陵關,與鎮南關遙遙相對而已。

一時間安南軍中到底都有人高聲大喊這一句命令。

本來在崩潰邊緣的安南士卒,頓時止住了崩潰。

他們都知道他們這位頂頭上司是一個什麽樣的人,與後軍之中的大帥到底有什麽樣的關系。

如果擅自逃離,他們又會有什麽樣的下場。

只能咬著牙,堅持打下去。

如此一來,明軍就感受到了壓力。

不過僅僅是壓力而已。

明軍對騎兵的選擇,從來是精益求精,隨著而今明軍馬匹的增多,雖然有一點放松,但是毛勝麾下是決計不會放松的。

這就好像是家丁制的來源一般,在大軍整體不下的時候,將領都傾向於打造一兩支精銳軍隊,以求達到一錘定音的地步。

南方明軍實力遠遠比不上邊軍與京營。

正因為如此,毛勝對麾下騎兵的要求更加嚴苛,所謂的精銳騎兵,決計不是下了馬就變成了軟腳蝦了。

明軍士氣高昂,見在營地復雜地形下,騎兵並不是太方便的,就紛紛下馬步戰,但是依然有一半的騎兵,沿著營地的道路來回沖擊,將安南軍分割成幾大塊,讓他們不能聯系在一起。

安南軍在憑祥城下,並沒有有多少軍隊。但是也是超過明軍騎兵五千人的,而今卻被人數少的軍隊分割壓制了。

但是在阮師回的組織之下,帶著本部人馬數次反撲,特別是阮師回軍中有一支軍隊,人數不多,好像有千人,但是要比其他軍隊精銳多了。

這些人都有一個特征都是帶著紅色鬥笠。

這也是明軍與安南軍最大的區別。

明軍騎兵一般都有甲胄,頭帶頭盔,當然了,這也少府分工體系完善之後,生產力大增,再加上遵化鐵廠的建立,讓大明士卒在冷兵器上面很少有缺少。

只是明軍騎兵大多都是胸甲,也是燕然山之戰的教訓,全身鐵甲在騎兵對戰之中,未必是完全優勢。

而安南軍相比下來,就簡陋多了。

如果說沒有鐵甲,那也是假的,但是安南的氣候狀況,讓鐵容易生銹,故而裝備率並不高,更多布衣,或者有一些藤甲之類的,至於頭盔也是沒有的,他們所戴的都是鬥笠,故而從憑祥城上一看過去,就是大片大片鬥笠與盔甲的戰鬥。

而這種紅色鬥笠卻是分外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