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2/2頁)

也好讓太子好好見識一下民間疾苦。

這一年來以來王恕也沒有閑著,他帶著翰林院從大明各種档案之中,從大明洪武以來所有的官制法度變化,全部匯總起來,並按年份排列出來。

雖然僅僅是一個草稿,但是該有的框架都有了,剩下的更多是一點點的核實每一條資料的真實性,與其他史料档案相對應。

看看有沒有出什麽問題。

但是關於朱祁鎮所要的法典,王恕是一個字沒有寫,連個草稿都沒有。

不是王恕不支持朱祁鎮,而是這一件事情太重要的,王恕覺得決計不是該由他起草的。

朱祁鎮也不為難他。

畢竟王恕而只能算是小臣,如此重大的政治文件,並不是皇帝找一二小臣,就能做好的。最好的起草的人,應該是內閣首輔。

只是而今天下大水,這一件事情,只能先放放了。

雖然天下賑災的任務很重,很忙,但是忙的更多是內閣,而不是朱祁鎮。

倒不是朱祁鎮懈怠。

而是朱祁鎮很早就知道,在賑災上,大明文官體系,有一套很完善的辦法,朝廷只要給足夠的糧食,不管多少人都能安堵好了。

大明賑災了歷史記錄,乃是弘治年間,一下子賑災數以千萬的百姓。要知道這個時代,除卻大明之外,很多國家總人數未必有千萬之多。

何談有一口氣安置數千萬人的能力?

朱祁鎮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加重了移民。往遼東,海西,海東,夷州,河套,西北,廣西,等邊地移民。

也算是填充當地的一種手段。

除此之外,朱祁鎮根本沒有多做幹涉。

因為朱祁鎮覺得,在這一件事情,他幹涉越多,越容易幫倒忙。

他更多是將李賢拿過來的五府六部乃至其他衙門地方的各種規章制度,與剛剛編出的草稿,對應的看。

用後世的眼光,看何處妥當,何處不足,為將來的改革做出鋪墊。

而此刻,吳士漣也從海路到了浙江,他在浙江下船,微服私行,帶著護衛準備從浙江一路上京。

這也是開海的壞處之一。

如果沒有開海,吳士漣一路上都會被官方接待,哪裏有擅自離開的可能,但是開海之後,在各個海關駐地,可謂魚龍混雜之極,甚至安南就有人專門假裝中國人往返貿易,如此一來,吳士漣想進入大明內地,也不是不可能。

吳士漣之所以這樣做,他是要判斷大明內部的災情如何,以調整自己的籌碼。雖然黎思誠所言,為了達成和平,什麽代價都願意付出。

但是這話,也是聽聽而已,什麽可以答應,什麽不可以答應,吳士漣還是有一杆秤的。

一些金銀糧食虛名等等,都是可以答應的,但是國土,以及國主的人身安全有關的事情,卻是萬萬不答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