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為雄

如果說剛剛開始,還是下層軍官自發性的屠殺,一方面是為了仇恨,一方面卻是因為軍功。

畢竟明軍軍制上雖然有些改易,但是有一點還是沒有變的,就是用人頭計算軍功。

既然如此,自然是人頭越多,軍功就越多了。

如此一來,下層士卒又怎麽對俘虜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人頭。

這樣的情況並非一處。

等各方情報傳遞到了郭登這裏的事情,已經越演越烈的。

安南大軍主力被崩潰,幾座山峰之上,也沒有多少回旋的空間。郭登也明白,如果他不阻止,恐怕他抓不到多少人安南俘虜了。

只是郭登卻猶豫了。

說實話,郭登本心是不想殺俘的。

倒不是說郭登多仁慈,而是這個時代的人都信天命,信報應,特別是白起死前的話,與李廣遺言,更是照應了這一點。

白起認為自己的罪,是殺俘。而李廣也覺得自己不能封侯的原因,就是殺俘。

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首先從政治層面上。

這就關系到朱祁鎮的意見了。

宣德年間放棄安南之事的反思,各方有各方的想法,但是皇帝認為,並非對安南太嚴苛,相反是太寬容了。

真是因為如此,安南中上層才保留了相當多的反對力量,以至於之後有所反復。如果如徐有貞一般,將高麗兩班貴族一網打盡,即便是他們想造反,也反不起來。

而皇帝的個人意志,就是國家政策。

在寬嚴之間,郭登不得不考慮皇帝的意見。

其次,就是戰略局勢。

他手中就有這一戰傷亡大概估計。

誠然這一戰大禍全盛是一定的,但也最少折損了數萬士卒,更不要說大軍冒雨作戰,郭登敢肯定,戰後一定會有大面積的疫病。

更不要說南邊的安南軍,號稱百萬之眾,也讓郭登有些小緊張。當然了,郭登知道,安南軍決計沒有百萬之眾,這百萬之眾是虛的。

但是這百萬之眾有多少水分,郭登卻不清楚了。

所以在一場大戰之後,郭登很可能又要面對一場戰事了。

而軍中傷亡疫病這些情況,哪裏有能力分兵去看俘虜。

更不要說這俘虜數量很可能不少。

最少十萬計。

看押這麽多人,所需的兵力物資都不在少數。

如果南下與黎思誠交戰的話,這些俘虜也是一個隱患。

郭登最後思考的才是明軍基層士卒的情緒。

說實話,安南這一戰打的時間太長了,下面的士卒也太苦了,從去年臘月打到現在,戰死與傷病而死的士卒已經超過十萬了。

當然了,安南軍中傷亡數字數倍於大明。但是依然讓軍中的氣氛壓抑之極。軍心士氣低落不少。

而今重要勝利了,郭登如何再逆著下面軍心來了,恐怕軍心士氣更不堪用了。

對將領們來能說一些長久大計,國家戰略,但是對最底層的士卒來說,都是屁,他們只認錢。

如果之前的戰事打的不苦,而今郭登還能壓制一下。

但是諒山攻防戰,堪稱雙方的血肉磨坊。

之前的大雨惡戰,更是損失慘重,士卒心中這股怨氣不出。就不好用了。

於情於理於勢,郭登哪怕心中不願意,也只能裝著看不見了,只是撥了兩萬士卒去支援王越。

郭登心中忽然有些黯然,暗道:“三代為將,兵家之忌,吾今日知之。”

一場大屠殺就此悄無聲息的上場了。

具體的屠殺人數,因為沒有統計,最後也沒有說出來,但是這一戰斬首三十萬上下,可以說屍橫遍野。

即便多年之後,安南已經成為交州省,而從憑祥到諒山再南下,成為一條交通要道,但是依然沒有敢在這二十裏血谷之中留宿。

更是被譽為大兇之地。

郭登這一次殺俘,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自然是安南元氣殆盡,幾乎整整一代人,都死在諒山前後。更重要的是安南最精銳的軍官,將領都死在這裏。

再組建的安南軍根本不能與之前的安南軍相比,甚至淪落到比占城軍稍稍強一點的地步。

於是乎,明滅安南,固然有打過幾場大戰,但是沒有那一戰與這一戰一樣艱難了,談不上摧枯拉朽,但也是平平淡淡,理所應當。

壞處就是安南百姓與明軍的仇結大了。

安南人高舉反明復越的口號幾十年,歷任交州省巡撫,首要大事就是剿匪,不僅僅是山匪還是有海匪。

而這些都是越軍的殘部遺類,可以說真正平越戰爭,一直延續了幾十年。才將最後一支高舉黎越旗幟的土匪給平了。

這就是後話了。

黎思誠卻不知道這裏的情況。但是即便是知道了,他也不會做其他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