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

當然了,並不是說,古代百姓想要識字的渴望,但是在生存之前,都要退而求其次。

於謙說道:“陛下,即便是大舉興學,有一件事情也警惕張元吳昊之流。”

朱祁鎮心中一動,頓時明白了。

雖然教育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人生識字煩惱始。人讀書越多想法越多,很多號稱懷才不遇,其實真有才假有才不知道,真不遇假不遇,也不知道。但是真不安分卻也是真的。

歸根結底是一個供需關系的問題。

朝廷每年要的官員,從進士,舉人,監生之中出,也沒有多少名額分給別人了。而今科舉很多地方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

如果再大興教育,卻是更多人參加進入這個遊戲之中。

這些人固然被科舉制度所籠絡其間,甚至科舉制度更重要的是禁錮人才。

這也是儒家政策之中矛盾之處,一面說的教化,一面有實行愚民政策,雖然每一任地方官都會興學,但是更多是一種作秀。

古代識字人口,更多是因為社會發展,有了許多必須識字才能做的工作,比如賬房,說書,出版,比如而今出現的報紙與編輯。

這才激起了識字人口的增多。

不過,這都不能改變朱祁鎮的決心。

朱祁鎮說道:“這些朕都知道,不過總有辦法解決的。總不能因噎廢食。”

朱祁鎮不改變本意,有這樣幾個理由。

第一,教育這一件事情,從來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甚至可以說,中國能在後世快速崛起,其實與中國古代崇尚文化的底蘊有直接關系。似乎沒有那一個國家如中國這樣熱愛學習,熱愛培訓班。為教育投入多少本錢都沒有問題

而今即便有不安分的,朱祁鎮也有信心將他們一個個給摁下去。

第二,為了將來的工業化,需要太多太多的識字崗位了。

所以,這樣的擔憂並不成問題。而且朱祁鎮還準備,有這種危機感來倒推一些政策的推進。第三,就是朱祁鎮給理學一等人的甜棗。

說明朱祁鎮之前在辟雍之會上所言並沒有問題,理學依舊是大明的思想核心,不過從之前的絕對,變成了其中之一而已。

好安撫這些人,讓他們與朝廷合作。

而且興辦教育,對士大夫集團來說,也是一個利好消息,畢竟就會很多崗位出來,有更多人的能夠當官了。

如此,也算是拉攏人心的一種方式。

只是怎麽辦教育,朱祁鎮心中自有打算。

於謙見改變不了朱祁鎮的意見,立即說道:“陛下英明,只是陛下準備怎麽興學?”

朱祁鎮說道:“朕這些年來,設立了很多學堂,但是各學堂招生其中弊端重重,朕深恨之。朕有意設大,中,小三學堂。朕準備將京師各個學院,整頓為政務大學堂,水利大學堂,講武大學堂,再加上曲阜大學堂四座大學堂,這四個大學畢業的時候,朝廷各部派人去學堂之中招納吏員。今後自有這四個大學堂之中出來的學生,才能直接進入京師六部為吏員,將來提拔為官員的時候,也可以考慮進去年資。”

這些學堂招生何至於黑幕重重,簡直是根本沒有一絲正大光明。

這根子還在朱祁鎮這邊。

朱祁鎮為了充足招生人數。剛剛開始的時候,就放寬了要求,是一個人基本識字,就能入學。但是隨著這幾個學校的行情見好。

慢慢的六部吏員還是有少府一些吏員,都從這些學校收納人員的時候,更是不知道多少人想進去。

比如連於謙也覺得於冕在水利學堂,算是一條出路,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但是名額是有限,如此就自發形成了推薦制度。

要看誰的面子大,誰的後台硬,才能入學。

這一點,朱祁鎮自然看不慣了。

只是有些朱祁鎮看不慣的事情,什麽時候發做就是時機拿捏的問題了。

朱祁鎮說道:“至於中學,就是為大學堂預備生員,只有中學畢業的資格,才能考取大學堂,朕有意在天下各行省,兩京六都司,都設一座中學,令有司編寫一部通用教材。只有他們在各省畢業之後,並考中各大學之後,才能進入各大學學習,天下之間一視同仁。絕無偏見。”

“至於小學,朕不準備辦,授權各省辦,讓有司出一分中學考核標準,只有考核過了,才能進中學。”

“先生以為如何?”朱祁鎮問道。

朱祁鎮這個框架自然是從後世直接搬過來的。這裏面也有朱祁鎮隱藏的一個巨大的野心,那就是用這個教育體系來代替科舉。

只有的利益集團才能戰勝另外一個利益集團。科舉考試之中的同年,師生,不過是一場考試而已。

能有多少感情,更多是政治上的利益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