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

其實大明開海的最大的好處,並不是外貿,而是沿海各省份之中的貿易交流。甚至很多官員赴任也願意乘船海船。

一般來說,都是乘坐官船,畢竟大明海運頻繁,官員仗著自己的身份,在運糧船上加塞一二,也沒有問題的。

甚至崇明沈家沙船幫,已經定時從松江到天津,運人運貨。

大明海關稅收納的賦稅,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大明內部經濟活動的賦稅。

畢竟,在這個時代大明才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沒有之一。

縱然而今大明海上貿易已經有人跑到了印度,但是更多人更喜歡從沿著大明沿海活動,雖然賺不了大錢,但是安穩多了。

冼景就是如此。

他先到新安,走了門路,租下來一條船,找得都是熟人。

這個鄭老大,雖然是福建人。長輩當年也做過沒本錢的買賣,但是開海之後,也算是棄惡從善了。

特別是在新安尋了一個婆娘,也就安定下來,太遠的地方不去。自己弄了一條幾百料的船,為人跑貨,傳說當初朝廷打安南的時候,他的船只也被征召,為朝廷運輸軍糧。

最最重要的是,鄭老大與佛山冼家是拐了幾個彎的親戚,算得上自己人,對他知根知底,不怕他亂來。

鄭老大手下有幾十個水手,一個個看上去都不善茬,而冼景帶了十幾伴當,大半都是冼家旁支子弟。很多都是打鐵出身,單單看衣服,似乎裹不住肌肉。

還都帶了家夥。

冼家是打鐵出身,帶上都是一等一的好家夥,刀劍之類就不說了,還有十幾根鐵管。

尋常人自然看是鐵管,但是鄭老大一看就知道,這是銃管。只是朝廷對刀槍什麽沒有禁令,想要多少就能拿多少。

但是對弩,火器,甲胄,卻在禁令之列。私人不得私藏。

只是這些禁令,怎麽能難得住佛山冼家。不要看著是一根銃管,無非是銃管太大,不好藏,想來火銃其他零件都暗地裏藏好了。

只是在海上組裝起來了。

鄭老大好像看著美女的皮膚一般,端詳這根銃管,說道:“好東西,冼少爺,這一趟我不要錢了,你給我百十個這個鐵管行嗎?”

冼景哈哈一笑,說道:“鄭叔說笑了。”

鄭老大遺憾道:“的確說笑了。”

佛山冼家這麽大的產業,對自己繼承人出行,自然要打點妥當的。雖然火銃是犯禁的,自己用來還能控制住。

但是如果真出來賣,就太肆無忌憚了,遲早兜不住的。

佛山冼家又不差這幾百兩銀子,何必如此?

鄭老大看了冼景的隨從,說道:“海上的規矩,冼少爺也都知道吧。老鄭我再說一遍,我負責將你們帶到天津去,但是這一路上,不管是發生了什麽事情,都要聽我的,我讓怎麽做就怎麽做?即便是殺人也要下手。”

“冼少爺如果沒有異議,咱們就走。如果不願意,那就算了。”

冼景說道:“來之前,父親交代過了,一切都托付給鄭叔了。”

“好,我們明天拜了媽祖與李公,就出海。”

一些人都準備妥當,在香港拜了媽祖廟與李公祠堂。

媽祖廟就不用說了,而李公祠堂就是李時勉的祠堂。

李時勉在這裏奉朱祁鎮之命,決策開海,甚至新安縣的港口不夠用,將海關轉移到香港這裏,也是李時勉的主意。

而今用了幾十年的發展,香港這裏有小廣州的美名。

當然了與歷史相比不同的地方,就是香港首先發展起來的並不是香港島,而是香港島對面,也就是九龍一帶。

畢竟,朝廷自然不願意將衙門建了島上。

即便如此,並不妨礙,這裏的繁華。

而且甚至廣東地方就有動議,想將新安縣分出來一個縣。或者將新安縣縣城遷到這裏。無他,這裏繁華甚至已經勝過了新安縣了,必然帶來很過管理上的問題。

這裏雖然也設了一個縣丞分衙辦公,但是依然不夠用了。

而百姓飲水思源,自然將這一切都推到了李時勉身上,於是李時勉祠堂成為當地出海必來拜拜的地方。同樣祈求出海一路順風。

一行人近百條大漢拜李時勉的情況倒也尋常。

海上從來不是一個法度的地方,即便在沿海還有南洋北洋水師巡邏,但是大海茫茫,船只相隔裏許,很可能都追不上。

所以,大明水師巡邏,更多是防止大規模海盜,至於殺人越禍,劫掠什麽的。從來是管不了的。也管不了的。

這也是為什麽出一趟船,就要好幾百兩白銀。

因為出海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海上無常的風浪,還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禍。

一般情況下,出海的都是攜帶武器的精壯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