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2/2頁)

但是如何從土地刨出銀子,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如果讓百姓繳納糧食之後,再繳納賦稅,幾乎將百姓生生給逼死。

畢竟,寧化這個地方能有幾家糧商,這些糧商無不與這些大姓有關,想想也清楚,寧化縣窮鄉敝土的,又不是交通要道。

誰傻子一般來這裏經商。這裏的收的糧食,要運出去非蝕本不可。

而且李東陽又發現一件事情,那就是這裏的銀價太高了。

高到什麽地步。

李東陽來當官之前,為了以被萬一,從家裏拿來一兩百兩銀子,這將李家的積蓄掏出了一大半了。

隨身攜帶,不敢動用,唯恐有一個閃失之後再動用。

李家在北京城之中,也不是什麽富豪。李東陽不過是軍戶出身,考上進士才幾年。這一筆錢大多是李東陽的幾年俸祿,再加上家中幾畝薄田的收益而已。

在北京城之中,如李東陽這般的人家,絕對不在少數。

但是李東陽到了寧化縣才發現,他居然成為寧化縣之中最富有的一撮人之一。

這裏的一兩銀子,要比北京城的一兩銀子的購買力超過不知道多少,特別是在人力上。這也是福建江西人口密度位居大明之冠的絕好證明。

折銀,在很多地方是一項減稅行動。但是在寧化縣這樣的地方,卻是一個加稅的行為。

這讓李東陽內心之中矛盾不已。

他當然知道他來的目的,就是要在這裏試行一條鞭法。只是他顯然小看了,朝中某些人老辣的目光。

幾乎在選中這個縣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想在寧化縣推行一條鞭法,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就是想辦法讓寧化百姓有錢了再說,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昧著良心,好官我自為之,管他百姓死活?

這也是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被那麽多人反對的原因。

他們倒不是看不出張居正的辦法好,而是一條鞭法不適應於很多地方。

只是大明行政能力,統一推行一個法度,就已經很吃力,如果再讓下面各行其是,按照他們地方特色分別改良,只會弄得群魔亂舞,更不成樣子。

只是要讓李東陽昧著良心,做這事情,他根本過不了他心中那一道坎。

而讓寧化百姓手中有銀子,這一件事情豈是一年兩年能做到的,李東陽的任期只有三年而已。

而且北京那邊還有不知道多少等著消息。

不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李東陽更知道,他如果一道反對在寧化縣實行一條鞭法的奏疏上去,可以想像,上辜負了劉定之一系列人,下失望於陛下,今後的政治前途就算完了。

一時間將李東陽陷入兩難之中,不知道該如何進退。似乎進也不能,退也不能陷入死局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