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間地獄兩相隔

這個念頭其實是很多官員一直以來的意見了。

如果單單看之前的論述,很多人大概以為,朝廷這幾年過得很是狼狽。

但是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了。

大旱大災大多都是北方,西北,西南。南方雖然偶爾有水災,但是朝廷賑災還是很得力的。

韓雍對吏員法與一條鞭法的推行上選擇的是,吏員法先行。這也是基於推行法度的難易程度的。

吏員法上面,只要朝廷之上並沒有人反對。朝廷之內達成一致之後,在百姓面前看似不可一世的胥吏們,不過是待宰的羔羊一般。

想橫著下刀就橫著下刀,想要豎著下刀,就豎著下刀。

這些胥吏並沒有什麽反對的能力。

他們畢竟是官場最低層。

所以,這更多是錢的問題。

而一條鞭法卻不一樣。

一條鞭法本身就是對賦役的一次大整理。所以需要精幹的吏員參與其中。

所以韓雍才編排出這樣的順序來。

一條鞭法推行的順序是在吏員法推行之後的,直到而今,也就是正統四十二年,吏員法才算是勉強在全國之內推行開來。

還有很多地方推行都很勉強。拖拖拉拉的。

韓雍對此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沒有強力壓制下面的官員,因為一條鞭法對於比較貧窮的地方,本來就不是太合適的。

這一系列變法,雖然加重了朝廷的負擔,但是並非沒有好處的。

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商業之上。

一條鞭法讓很多勞動力離開了鄉村,而且少府這種工廠的模式,也在這幾年之內,全面的鋪展開來。

在允許私人辦廠的情況之下,這些產業,就好像是雨後春筍一般的冒了出來。

同樣冒出來的,也有大大小小的富豪。

其中最大兩家,就是廣東冼家,與松江徐家。

廣東冼家就不用說了。

冼景是駙馬,而且又是太子的錢袋子,在南洋動作頻頻,甚至控制數支海盜,甚至有海商說,冼景是海龍王。

他的產業雖然以鐵業為核心,但是決計不僅僅限於鐵業。

有太子做後盾。

待詔院這裏的很多新技術都很快傳到了廣東,包括蒸汽機。成為大明唯二可以生產蒸汽機的地方。

如果說,冼家的富豪。還在很多人的接受之中。畢竟大明官場很多人都不將冼家的財富,當成為他自己的財富,而是將冼家的財富當成了太子的財富。

被商人們成為海龍王的冼家,在北京官場很多人看來,都是天子南府。

但是徐家卻又不一樣了。

松江徐家卻是另外的模式了。

徐家家主徐申春,就是一個學文不成的秀才出身。抓住了歷史的際遇,不過數年之年,身家千萬之多。

談不上富可敵國,但也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徐申春本人,長袖善舞。一力與魏國公家族攀親戚,或多或少有一點關系,對於官員也是滑不溜秋的。

手段高明之極。雖然官場之上,很多人貪圖徐家家產,但也不好下手。

徐家的產業也如洗家一般,並不是單純的一樣產業。徐家早些年做過鹽商,頗有家底,但是真正能讓他一躍而起的,是布業。

所謂松江布甲天下。而徐家的布,卻是甲松江。

正是在布業上的獨占鰲頭,卻才是徐家的產業瘋狂的暴漲。

當然了,徐申春發展如此順利,這有松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松江就是後世的上海,這地理位置就不用說了。

特別是開海多少年了。

大明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上貿易鏈。

其實大明海上貿易之中,海外貿易雖然份額不低,但是也不多,最多的還是各省之間的沿海運輸。

徐家要做的就是從山東邁入棉花。

而今的山東乃是大明最大的棉花產地。然後再利用松江的人力與技術生產成布匹,沿著海岸線與長江水道分銷各省。

這才是徐家能夠坐大的原因。

甚至這一件事情,還有一個副作用。

那就是這樣繁盛的棉花貿易,導致山東土地種糧食的大大減少。北方糧食產量減少,在各種賑災之中,必須從南方調糧食了。

這一個情況,下面的官員都有所反應了。

想要加以限制。

但是朱祁鎮全部擱置了。

倒不是,朱祁鎮對徐家有是庇護,主要是大明官府的思想,根本停留在古代,他們做的事情,不過是傳令限定棉花種植的面積而已。

這種好無新意的措施,在很多時候,都是沒有用的。

無非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倒是江蘇巡撫陳鉞的提議有些新意,那就是在江蘇北部開棉田。

因為江淮地區要產鹽,而且水患頻發,江蘇沿海一帶,有大量荒地,這些荒地一來是大部分鹽堿地,想要種糧食,需要費大力量整治不可。二來,這些荒地都是為了煮鹽提供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