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南巡之意

雖然因為江南與北京距離,讓朱祁鎮得到消息,是有一定的延遲的。但是即便如此,江南的很多事情,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到了朱祁鎮手中。

對江南發生的事情。

朱祁鎮在預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預料之中,他知道推行商稅,定然有一番波折。畢竟利益分配這東西,從來是實力的表現,在朱祁鎮這邊,是調整國家財政的第一步。

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大明商業稅收,超過農業稅收,成為第一大項。

但是對於江南士紳看來,卻是朝廷又一次割江南的肉。

雙方不發生沖突才怪。

其實,並非朱祁鎮一心要割江南的肉。

而是江南的底蘊太厚了。

唐宋數百年的積累,這種積累不僅僅是水利工程,田地耕耘,還有人才文化等等。

在同樣的起跑線上,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是遠遠追不上的。

如果從江南地方來看,這正是他們值得驕傲的地方,借以謀求大明體制之內,更高的位置卻也是應有之意。

只是朱祁鎮作為大明皇帝,自然要江南一帶多為朝廷出力也是很自然的。

立場不同,訴求不同,自然要有分歧。

但是弄到而今這個情況。

朱祁鎮也是沒有想到。

對於這所謂大周天軍,朱祁鎮根本沒有過腦,也沒有下令平叛什麽的。

朱祁鎮壓根不相信,如果他一手錘煉出來的明軍,打過這麽多仗的精銳,連這點麻煩都拿不下來,朱祁鎮幹脆拿一塊豆腐撞死算了。

這一點小亂子,固然不值一提。

但是朱祁鎮也有幾個著眼之處。

第一,這一次亂事對江南各地的影響如何?

即便朱祁鎮一直發展北京,但也無法影響大明根本的政治結構,那就是以江南錢糧養西北士卒。

所以,如果江南久久不定,對朝廷還是有些影響的。

當然了,朱祁鎮還是有辦法兜底的。就好像汪嶽臨時支取銀行的錢,反正這個時代也沒有什麽銀行法。

朱祁鎮也是可以的。

少府銀行盈利並不是太多,但是並不意味少府銀行賬上沒有多少錢。

這是兩個概念。

當然了,朱祁鎮也知道,這種行為越少越好。

所以,江南這一場亂事,自然平定越快越好。

只是朱祁鎮很明白,他最好的幹涉就是不幹涉,江南有軍隊,南京駐軍,松江的水師軍隊,還有江北的漕兵,安徽與浙江兵力不多,但也有一兩萬,一兩月之內,就能聚集十幾萬人嗎?

也不缺錢。

江南本身就富庶,再加上汪嶽透支的那一筆錢。足夠平亂了。

也不缺人才,曹鼐老臣也是經歷過兵事的,他第一任官,就是在大同某縣當縣丞,與韃子打過交道。王恕雖然這一次差事辦得不是盡善盡美,但是大明中生代官員之中,王恕也是不可繞過的人物。

要兵有兵,要錢有錢,有人有人,這都不缺。

朱祁鎮再指手畫腳,反而容易出事。

其次,就是大明奴婢制度。

雖然朱祁鎮早就大赦過了,很顯然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政令,是不會輕易深入人心的。這種使用強依附性的,類似於奴隸的人工作。

恐怕也是一個普遍現象。

而今卻必須解決了。

大明畢竟與西方不同,大明發展工業的初衷,就是為大明百姓找一口飯吃。這個出發點,萬萬不能動搖。

畢竟,這是能說服大明很多官員最關鍵的地方。

也是儒家所謂的仁政。

夏蟲不可語冰。

朱祁鎮給他們說工業化的好處,估計聽見的人,都會覺得皇帝瘋了。唯有從這個方面才能得到很多大臣的支持。

但是如果,工業化的結果是大規模奴隸制度復興,是類似於早期資本主義一樣,讓工人成為活著的機器零件。

死亡率如此之高,甚至勝過在鄉村忍饑挨餓。

朱祁鎮推動變法,就會有更多人質疑。

而且朱祁鎮也慢慢發現一個問題。

很多時候,在商品經濟之中,生產有時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市場,造出東西能賣出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大明大量產出鐵,鹽,布,茶,糖,等等商品,但問題是賣給誰?

最大的市場自然是大明內地。

而今西方人與中國的航線,還要通過印度與阿拉伯中轉,貿易份額很少。這個市場並不算大。

現在還看不出來,但是將來必定能發現,商品一定會過剩的。

也唯有培養出更多消費者,才能減緩這個過程。

最後,另外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說實話,朱祁鎮對徐春申之死,也很是感嘆的。

徐春申有罪沒有?

自然是有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