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舊港撤圍

任何時候消息都比風要快。

大明大舉南下,與這篇檄文一起傳遍了整個南洋,同樣也傳到了舊港城下聯軍耳朵之中,而今舊港城下的聯軍,已經不是兩國聯軍,而是三個大國,淡目,滿刺加,亞齊三國為主,還有其他大大小小十幾個蘇丹國。

不過,這些蘇丹國就不去解釋了。

畢竟南洋很多小國家,即便是一個村子大,也能稱國。其中就有渤泥國。

或許有人說了,渤泥不是被英國公給滅了。很簡單,英國公張懋滅的僅僅是渤泥王室一脈,對渤泥其他地方都是名義上的統治。

自然有野心家不願意服從朝廷的管理,來投奔南洋聯盟,從而就成為了渤泥蘇丹。雖然這個蘇丹,出了這個,估計沒有人認。

拉登巴達聽了這個消息,心中暗道:“終於來了。”

他有一點等不了了。

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就是後勤輜重不濟。

淡目國是三個大國之中實力最弱的,並不是說淡目國所在爪哇島比不上馬來半島,而是淡目國之前,連續打了好幾年仗,這才滅了滿者伯夷。淡目的家底早已千瘡百孔了,大軍遠離本國國土圍攻舊港,那麽不攻城,保持存在,都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

甚至拉登巴達覺得,哪怕什麽也不做,單單是在舊港城下屯兵數年,就足夠將新生的淡目國給拖垮了。

其次,就是盟友之間的問題。

凡是聯盟內部都有問題,這是必然的。拉登巴達知道自己家底弱,所以也不爭什麽盟主之位,畢竟就拉登巴達的本意,他是不大願意與大明進行這一場戰爭的,但是不得不打,他才想將事情給鬧大。

他的本意從來是抱團取暖,並沒有什麽爭權奪利之心。

但是滿刺加蘇丹馬赫穆德卻不一樣,他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內部是有不穩定的暗流。他是迫切需要在外建功立業,以鎮壓內部的不穩,所以對這個盟主志在必得。

而新加入的亞齊蘇丹巴塞,卻不一樣。

從在回回教之中資歷來說,亞齊是回回教傳入東南亞的第一站,也就是凡是東南亞的回回教都是從亞齊傳進去的。亞齊雖然國力不如滿刺加,但也不願意居於滿刺加之下。再有就是滿刺加與淡目成立聯盟之後,感到力量不夠,才邀請亞齊加入的。

讓亞齊感覺是兩國求他,他更不願意在滿刺加之下。

所以南洋聯軍,看似氣勢洶洶,但是內部矛盾已經凸顯了。

在頓兵於舊港之下的時候,種種矛盾凸顯的更加清晰。

任何聯盟都是這樣的,在高歌猛進的時候,各種矛盾也是可以壓制的,但是在一次次失敗之下,很多問題都有可能轉化為內部的矛盾。

第三,也就是最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舊港了。

舊港這座城池,實在是三國的痛處,圍城近一年,大的進攻有十幾次,小規模進攻更是不知道有多少次。

但是結果?

都是損兵折將,沒有多少進展。

十幾萬大軍,在這裏一點進展都沒有,根本就是空耗錢糧。

其實各方早就有退兵之心。只是羞刀難入鞘。雖然說多南洋各國對大明的臣服,大多是面子上的功夫。但是有一點卻是很明確的,就是南洋各國對大明並非沒有一點驚懼之心,否則他們怎麽會無緣無故的對大明做這樣面子的功夫?

真以為,這些國王蘇丹,很願意給人低頭啊?

所以,一開始他們就想有一場對大明的勝利,來振奮人心。但是一拳頭打在舊港這個硬茬子上面。

如果灰溜溜的走了,很可能有反作用。

很多人都希冀著舊港會支撐住。

只是最後證明,這是一個妄想。

再加上傳遍整個南洋的檄文,給了他們三國很大的打擊。雖然雙方根本矛盾乃是貿易矛盾,即便沒有打通歐洲的航道,單單從中國到印度,阿拉伯的航道,每年帶來的收益,少說上千萬兩。

這一是足夠引起滅國之戰的利益,也是東南亞航道附近回回國家的命脈所系。

不過,有利益,就有利益分配不公。對這條命脈的依賴程度,不同的國家與勢力,也是不同的。

自然有人願意為這些利益,而舍生忘死。但是更有些人在這上面依賴不深,是不願意為這些力量拼命的。

這就有分歧。

其中相當一部分底層的信徒,也與這一條貿易線沒有具體的關聯,畢竟不管誰掌控這一條貿易線,與他們並沒有關系。也未必想為了這一條航道的利益去拼命。

這就將三國推到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之中。

當然了,這樣的情況下,拉登巴達還有幾分隔岸觀火,馬赫穆德已經撐不住了,因為大明已經登上了滿刺加的領土,大泥距離滿刺加說遠不遠,說近一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