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挺進阿瓦

太子也沒有想到,陳銳如此迅速。

不過月余上下,就破國虜君。

這讓汪直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在汪直看來,這種小國就是那種派一個阿貓阿狗卻打,也能打下來的戰事。派誰去,都是送戰功。

對於戰功,他也想要。

只是他偷眼看了一下太子,心中一嘆。

他只能當太子的護衛了。

畢竟別的人太子不放心。

讓汪直有些無可奈何。

太子此刻並沒有揣摩自己的心腹將領的心思。他正在想而今的局面該怎麽處置。太子與楊廷和商議了一下,終於決定。暫且不滅阿拉幹,不過也不放還阿拉幹蘇丹,且等等。

等這個的戰事結束,再做處置不遲。

而今太子無暇分心別處。

在陳銳破國虜君的同時。

太子也沒有閑著。

不過,比起陳銳的狂飆猛進,太子的事情就斯文多了。

他是在會盟。

太子首先打了一場攻心戰。

前文說過,東南亞很多國家,地方與中央的隸屬關系是薄弱的。就緬甸本身來說,即便是到了後世,還有一些地方民族武裝,呈現割據狀態。

更不要說這個時代了。

阿瓦王朝的核心,自然是以這個時代第一大城阿瓦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力量。在很多偏遠地方,雖然臣服於阿瓦王朝,但是還有一點的自主性的。

如果說,這一次北上的是白古王朝。

這些地方勢力絕對不會背叛阿瓦王朝,那麽阿瓦王朝的兵力空虛,主力已經北上了。

但問題,這一次帶隊乃是大明太子。

大明給了這些勢力無窮震懾力。

雖然只有一山之隔,但是大明對緬甸地區國家的影響力,與對阿拉幹的影響力,是兩個不同的存在。

這一段時間,太子用外交手段拉起一支反緬聯軍,其中有白古,東籲,暹羅,真臘,老撾,占城,還有楚王之兵。

各國來的人並不多,不過數千到萬余而已,但是這給太子平添數萬兵力。

當然了,太子不會用這些兵力打仗。用這些兵力大造聲勢,卻是再沒有問題了。

如此聲勢之下,明軍還沒有與阿瓦開戰,很阿瓦的將領都人心惶惶了。

太子更是派出更多使者,去見各部首領,分官許願。

在太子的規劃之中,幾乎將阿瓦給肢解了,在緬甸版圖之內,全部建立起土司。如此再建幾座大城鎮守,這緬甸地區,就如同雲南與貴州一般了。

只是,這些外交手段,有時候有用,有時候沒有用。

阿瓦王一脈,世代相傳也有兩三百年了,影響力根深蒂固,豈能沒有忠臣,再加上阿瓦王也不是笨蛋,他北上之前,也是有所安排的。

只是他最大問題,是算錯了一件事情。

他一直覺得明軍的主力將會從北方而來,萬萬沒有想到,明軍的主力,居然從海上而來。這種戰略級別的誤判,是他之前多少布置都挽救不會來的。

雖然麓川城岌岌可危,但是太子依然決定在金沙江畔,也就是後世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停留了小一個月。

而這一個月也不是白停留了。

太子在各項事務都準備停當了,連阿拉幹都傳來好消息之後。

這才在數個國家軍隊之前,誓師出征,號稱三十萬大軍北伐。

進入緬甸境內之後,一連數日,都沒有交戰,可以說是望風而降,總共有兩萬多阿瓦軍倒戈成為明軍。

隨即,迎來來在緬甸境內的第一場硬仗。

在阿瓦城南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小城,在阿瓦往南的要道之上,阿瓦王派了自己的宗室大臣鎮守。

這些人都是阿瓦王嫡系班底,對阿瓦王朝在忠心不過了。

想要勸降,卻是休想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裏已經是阿瓦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了。與其他外圍的地方,是截然不同的反應。

太子並沒有輕易動用明軍,而是令各國將領帶領本部人馬攻城,明軍僅僅提供炮火支援而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太子對這些國家有著深深的不信任感,擔心明軍損失太多,引起這些人的反噬。

甚至支援的火炮也不多。

這是因為太子能夠動用的炮火也不是太多的。

原因無他,重炮轉運太過艱難了。

雖然有金沙江作為水運,但是從金沙江下船,將火炮運輸到前線,短短數十裏地,就讓人筋疲力盡了。

這還是有大量大象作為馱運工具的情況下。

這一來是因為緬甸的氣候濕潤,道路泥濘不堪,一兩千斤的大炮,運輸起來非常麻煩,車輪深陷下去。幾乎一路走一路修路。

二來,這就是緬甸的基礎設施的原因。

中原朝廷,幾乎每一個朝廷都會修官道的,別的地方情況如何,大不清楚,但是官道還是能夠承載這麽重的大炮。